大道小說網 > 玄幻魔法 > 大唐王爺

《》第三卷 第一零三章 大吃一驚 文 / 支點的天空

    隨著詩集的擴散,幾日以來,李寬這個名字在餘杭城中也算是掀起了或大或小的一些波瀾,面對著風格各異的詩詞,大家的反應自然也會有著各種各樣的猜測和看法,讚歎不少,質疑的更多,漸漸的複雜起來。

    心情最複雜的就是王蓉了,通過詩集王蓉還是看出些端倪,李寬看來淡泊,不像是心懷鬼胎之人。可是因為不看好李寬的前途,所以上次二叔幾句話便把國公夫人氣跑了,雙方的聯繫就斷了。

    這讓王蓉萬分沮喪,她覺得自己和李寬的距離越來越遠了。有關那詩集引起的輿論,到如今一直在變化著,對詩集的評價幾乎到達巔峰,關於對李寬的好奇與議論,那段時間裡也是最多的,然後……這輿論便飛快地降下來了。

    這等輿論在市井中傳播的熱度畢竟有其時間性,對於諸多升斗小民來說,這些事情遠沒有那些柴米油鹽醬醋茶值得關注和迫切,隨後,其它的東西就會漸漸的將這熱度覆蓋,生活本身是忙碌倉促的,當這些人提起那事的頻率降下來,平日裡能聽到的有關這事的議論也就少了。

    唐朝在文學到達了一個新巔峰,不但是著名詩人層出不窮,而且文化底蘊也是相當雄厚。貞觀朝相當開明,言論也是比較自由,如同今天中午這般。王蓉在茶樓談事的時候。無意間聽到幾名文人對詩集不太好的質疑之聲,自然也是有的。

    從刺史府回到自己的府邸之後,李寬拿出紙筆來,開始寫下一些有關賑災防疫的章程和條款。近些天以來,雖然關於這些問題已經想過了許多遍,真要把這樣東西都寫出來,也是頗為費力的。

    主要是因為現代的賑災方略與古代的賑災方略有很大的不同,不能照搬。在許多的方面,比如說監督與制約力、事情處理的先後順序,必須與唐朝實際情況結合起來,還要找人討論一下經過調整一番之後才能放心的執行。當然在李寬編寫的救災條例中在許多方面是具有前瞻和遠見,這點是毋庸置疑的。這其中固然有疫情防治的許多方法,另一方面,也有如何去指揮、調配、管理這些災民的結構和體系,這類的有關管理哲學,比不是李寬所擅長的東西。

    作為一個現代人,想到某幾個月裡許多的人就這樣活生生的病死或餓死,多少也是有些難受的。他不是什麼冷血的人,當然李寬也知道,就是在現代社會,通訊和後勤十分強大的情況下,也不能保證百分之百所以災民在第一時間就能得到救助。跟何況是在古代了,難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從白天一直到了晚上,李寬還在忙忙碌碌地寫著,如詩又端著膳食進來,「老爺再不吃的話,晚膳又會涼了……」他才停了一下,胡亂地用著晚膳。

    若是以往如詩不會在他聚精會神做事時打擾他,但現在已經很晚了,如詩才會這樣提醒幾句。當李寬用完晚膳之後又是全神貫注地寫,如畫拿了針線坐在房間角落裡安安靜靜地做起了女紅,蕭若芷也來看過一次,見他寫得安靜,便與如詩笑笑,離開了。

    每到汛期總會有災民過來,年景好一點就少,但總是有,若年景不好時災民一多,城裡總會緊張一段時間,讓軍隊把守了城門,不許災民入城,知刺史召集了富商商議,實際上便是發動捐款,大家七拼八湊放粥施飯。

    李寬一直到了第二天早上,才將這些東西寫完,用了早膳之後去到刺史府去找劉希文。對於李寬拿出來的東西,他其實還蠻感興趣的,不過倒也沒想過李寬的動作會是這樣的快。

    李寬的詩集和詩作中或許一些新奇有趣,還有那些未免離經叛道的觀念,都是能讓劉希文感到興趣,但這些也都是些旁門小道。多數時候或許覺得李寬頗有才華,也會覺得他若真去管理某事必不負所望,但這些都是假設,未有得到過真正的證實。但這份東西拿出來之後,這看法變得有些不一樣了。那可是實實在在地地方政務。

    儘管唐朝此時也有類似的賑災防疫條陳,相比李寬寫的這些東西在許多地方有很多不一樣,比如說李寬所寫多數是以穩定為主。要想盡一切辦法穩住大局。而朝廷賑災防疫條陳所寫一旦有事情,就要依靠軍隊進行強行鎮壓,或者讓災民自生自滅等等等等,總之是以不傷及根本為主。等等差別還是蠻多的。

    劉希文翻開那小冊子認真地看了起來,隨後神色變得凝重,待到看完,沉默許久,劉希文才讓師爺去找來唐朝的賑災條款,進行一一對比,隨後逐條向李寬詢問起來,李寬也就在旁邊解釋一番。

    「大災之後必有大疫。疫情這些東西,往往是從髒亂方面開始出現傳播的,所以首先要盡量解決有關這方面的問題……」

    「尋找開闊通風的地方,迅速搭起能夠遮陽避雨的棚子,盡量保持章法,在周圍選擇合適的地點挖出坑道,如廁的地方要統一設置,不能讓災民隨意方便。還要迅速調集生石灰運去災區,在聚集點內外灑上、消毒,安排專人做宣傳……」

    「令外還需要單獨開闢一個區域,只要有任何生病的,立刻送進去,分重病輕病區,一定要隔離好。我知道很多地方物質跟不上,所以這後面列了需要保證的先後順序,清潔水源很重要……」

    「只要能維持秩序,那麼安排逐級的挑選官員,只要能找到清潔水源,洗洗手總行,安排人宣傳朝廷的措施,有多少多少賑災糧款要來了等等等等……當然,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他們能拿到最低口糧的標準上,我朝大多數地方,應該還沒到這個程度……」

    李寬一邊說著話,劉希文在那邊頻頻點點頭:「多數地方,賑災糧還是有一定儲備的,摳總能摳出一些來。」

    「那就行,保證他們不餓死,每天能拿到一兩碗粥,他們就不至於暴動,若是大災再加上疫情,那就控制不了了,基本只能自生自滅,擋都擋不住……所以後面的一些人員管理和賑災糧款安排分配的手段,簡單的記錄手法,尋找一些會識字算數的人,嚴格執行這幾項程序,做出等級……勞動量應該不大,有了這些數據,事後要做追查也就簡單了。當然,秋後算賬那是一部分,最重要的還是在第一時間做出最高效率的分配。」

    「如果真有什麼貪官,抓出幾個典型,殺一儆百多殺幾個沒關係。用這個記錄方法,每天或者幾天安排一些信得過的人做查賬,在後面已經寫了幾個查賬的關鍵點,這些點上出問題的,視情節嚴重,殺短期內能鑽了這個方法空子的人應該不多,哪怕鑽了一些,問題也不大,我們必須保證,最高的利用效率……」

    李寬侃侃而談,流暢而從容,拿起毛筆畫起了示意圖,劉希文都在默默地看著,領會著思考著,沒有說話。

    「這個永濟公果然是個怪才」,看著手中的救災手冊,劉希文自言自語到。這時候管家劉長富將一份禮品單遞過來,隨後笑了笑:「老爺,楊公隱居已數十年,一直不問世事,老爺覺得,楊公有可能幫助老爺?」

    劉希文搖了搖頭,停了片刻方才說話:「不管幫不幫本官,本官都是要去的,畢竟是本宮的授業恩師,以前沒有打聽到住在那裡也就罷了,如今知道豈有不去之理……」

    劉長富說道:「楊公,大隋的滅亡,使得楊公有了無顏見家鄉父老之感。便在江寧隱居。直到如今。」

    「……怕是以楊公心境,在有生之年……是不會再出山了。」劉希文想著,如此搖了搖頭。

    「老爺,聽說楊公當年辦事能力極強,近幾年小人也聽到一些說法,說是太上皇和皇上幾次邀請楊公入朝參政,可是都被楊公以各種借口回絕了,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劉希文皺了皺眉:「此事聽何人所說?」

    「家中少爺曾與人議論此事,似是少爺本人的推測……」

    「文鼎。」宋茂歎了口氣,「不務正業,整日裡只會瞎想……但無論是真是假,勿要與他人說起。」

    「小人明白。」

    劉希文坐著馬車,攜帶著重禮前來拜訪自己的授業恩師。

    與餘杭城裡的大戶相比,楊家的宅子不算大,富貴程度自然也比不上,但也能算是不錯的富裕家庭了,前前後後打理得井井有條,讓人感覺充實,充滿書香氣與生活氣的宅子,有一種讓人覺得踏實的底蘊。但其實這個家裡也有幾名丫鬟與下人,養得起好幾名僕人的家庭,在經濟上總歸還是不錯的。

    楊府的僕人一聽有人來拜訪自己的老爺,先將劉希文讓進了門房,笑著說現在只有二位夫人在,老爺在不遠的茶攤下棋,自己馬上就去將老爺請回來。

    劉希文忙說沒有這個道理,楊公是自己授業恩師,理應自己去見恩師才對,說完就向僕人打聽了茶攤位置,步行走了過去。

    走了不遠,劉希文就看見幾個圍在一起,過去一看劉希文大吃一驚,他萬沒有想到李寬正在和自己的恩師對弈。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