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言情小說 > 資本論

正文 第三章 |貨幣或商品流通(四) 文 / 卡爾·馬克思

    g——w。商品的第二形態變化,或最終的形態變化:買。——貨幣是其他一切商品的轉換形態,或者說,是它們普遍讓渡的產物,因此是絕對可以讓渡的商品。貨幣把一切價格倒過來讀,從而把自己反映在一切商品體上,即為貨幣本身轉化為商品而獻身的材料上。同時,價格,即商品向貨幣送去的秋波,表明貨幣可以轉化的限度,即指明貨幣本身的量。既然商品在變成貨幣後就消失了,所以,從貨幣上就看不出它究竟怎樣落到貨幣所有者的手中,究竟是由什麼東西轉化來的。貨幣沒有臭味,無論它從哪裡來。一方面,它代表已經賣掉的商品,另一方面,它代表可以買到的商品。

    g——w,即買,同時就是賣,即w——g;因此,一個商品的後一形態變化,同時就是另一商品的前一形態變化。對我們的織麻布者來說,他的商品的生命旅程是以他把2鎊又轉化為聖經而結束的。賣聖經的人則把從織麻布者那裡得到的2鎊換成燒酒。g——w,即w——g——w(麻布——貨幣——聖經)的終段,同時就是w——g,即w——g——w(聖經——貨幣——燒酒)的始段。因為商品生產者只提供129單方面的產品,所以他常常是大批地賣;而他的多方面的需要,又迫使他不斷地把已經實現的價格,或得到的全部貨幣額,分散在許多次買上。賣一次就要買許多次各種各樣的商品。這樣,一種商品的最終的形態變化,就是許多其他商品的第一形態變化的總和。

    如果我們來考察一個商品例如麻布的總形態變化,那末我們首先就會看到,這個形態變化由兩個互相對立、互為補充的運動w——g和g——w組成。商品的這兩個對立的轉化是通過商品所有者的兩個對立的社會過程完成的,並反映在商品所有者充當的兩種對立的經濟角色上。作為賣的當事人,他是賣者,作為買的當事人,他是買者。但是,在商品的每一次轉化中,商品的兩種形式即商品形式和貨幣形式同時存在著,只不過是在對立的兩極上,所以,對同一個商品所有者來說,當他是賣者時,有一個買者和他對立著,當他是買者時,有一個賣者和他對立著。正像同一個商品要依次經過兩個相反的轉化,由商品轉化為貨幣,由貨幣轉化為商品一樣,同一個商品所有者也要由扮演賣者改為扮演買者。可見,這兩種角色不是固定的,而是在商品流通中經常由人們交替扮演的。

    一個商品的總形態變化,在其最簡單的形式上,包含四個極和三個登場人物。最先,與商品對立著的是作為它的價值形態的貨幣,而後者在彼岸,在別人的口袋裡,具有物的堅硬的現實性。因此,與商品所有者對立著的是貨幣所有者。商品一變成貨幣,貨幣就成為商品的轉瞬即逝的等價形式,這個等價形式的使用價值或內容在此岸,在其他的商品體中存在著。作為商品第一個轉化的終點的貨幣,同時是第二個轉化的起點。可見,在第一幕是賣者,在第二幕就成了買者,這裡又有第三個商品所有者作為賣者同他130對立著。

    商品形態變化的兩個相反的運動階段組成一個循環:商品形式,商品形式的拋棄,商品形式的復歸。當然,在這裡,商品本身具有對立的規定。對它的所有者來說,它在起點是非使用價值,在終點是使用價值。同樣,貨幣先表現為商品轉化成的固定的價值結晶,然後又作為商品的單純等價形式而消失。

    組成一個商品的循環的兩個形態變化,同時是其他兩個商品的相反的局部形態變化。同一個商品(麻布)開始它自己的形態變化的系列,又結束另一個商品(小麥)的總形態變化。商品在它的第一個轉化中,即在出賣時,一身兼有這兩種作用。而當它作為金蛹結束自己的生涯的時候,它同時又結束第三個商品的第一形態變化。可見,每個商品的形態變化系列所形成的循環,同其他商品的循環不可分割地交錯在一起。這全部過程就表現為商品流通。

    商品流通不僅在形式上,而且在實質上不同於直接的產品交換。讓我們回顧一下上面說過的過程。織麻布者確實拿麻布換了聖經,拿自己的商品換了別人的商品。但這種現象只有對於他才是真實的。寧願要生暖的飲料而不要冰冷的聖物的聖經出賣者,不會想到麻布換他的聖經,正像織麻布者不會想到小麥換他的麻布一樣,如此等等。b的商品替換了a的商品,但a和b並不是互相交換自己的商品。a同b彼此購買的事,實際上也可能發生,但這種特殊關係決不是由商品流通的一般條件決定的。在這裡,一方面,我們看到,商品交換怎樣打破了直接的產品交換的個人的131和地方的限制,發展了人類勞動的物質變換。另一方面,又有整整一系列不受當事人控制的天然的社會聯繫發展起來。織布者能賣出麻布,只是因為農民已經賣了小麥;嗜酒者能賣出聖經,只是因為織布者已經賣了麻布;釀酒者能賣出釀造之水,只是因為另一個人已經賣了永生之水,如此等等。

    因此,與直接的產品交換不同,流通過程在使用價值換位和轉手之後並沒有結束。貨幣並不因為它最終從一個商品的形態變化系列中退出來而消失。它不斷地沉澱在商品空出來的流通位置上。例如,在麻布的總形態變化即麻布——貨幣——聖經中,先是麻布退出流通,貨幣補上它的位置,然後是聖經退出流通,貨幣又補上聖經的位置。一個商品由另一個商品代替,而貨幣商品留在第三人手中。(第2版註:這個現象雖然很明顯,但是往往為政治經濟學家所忽略,尤其是為庸俗的自由貿易論者所忽略。)流通不斷地把貨幣象汗一樣滲出來。

    有一種最愚蠢不過的教條:商品流通必然造成買和賣的平衡,因為每一次賣同時就是買,反過來也是一樣。在計量經濟學有關供給和需求的聯立方程的模型中就有這樣的平衡方程。如果這是指實際完成的賣的次數等於買的次數,那是毫無意義的同義反覆。但這種教條是要證明,賣者會把自己的買者帶到市場上來。作為兩極對立的兩個人即商品所有者和貨幣所有者的相互關係來看,賣和買是同一個行為。但作為同一個人的活動來看,賣和買是兩極對立的兩個行為。因此,賣和買的同一性包含著這樣的意思:如果商品被投入流通的煉金爐,沒有煉出貨幣,沒有被商品所有者賣掉,也就是沒有被貨幣所有者買去,商品就會變成無用的東西。這種同一性還包含這樣的意思:如果這個過程成功,它就會形成商品的一個休止點,形成商品生命中的一個時期,而這個時期可長可短。既132然商品的第一形態變化是賣又是買,這個局部過程同時就是一個獨立的過程。買者有商品,賣者有貨幣,也就是有一種不管早一些或晚一些再進入市場都保持著能夠流通的形式的商品。沒有人買,也就沒有人能賣。但誰也不會因為自己已經賣,就得馬上買。流通所以能夠打破產品交換的時間、空間和個人的限制,正是因為它把這裡存在的換出自己的勞動產品和換進別人的勞動產品這二者之間的直接的同一性,分裂成賣和買這二者之間的對立。貨幣作為流通手段,不只是實現了商品之間的交換,不只是作為交換媒介,而且打破了交換的時間、空間和個人的限制,使交換得以在最大的程度上進行。說互相對立的獨立過程形成內部的統一,那也就是說,它們的內部統一是運動於外部的對立中。當內部不獨立(因為互相補充)的過程的外部獨立化達到一定程度時,統一就要強制地通過危機顯示出來。商品內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對立,私人勞動同時必須表現為直接社會勞動的對立,特殊的具體的勞動同時只是當作抽像的一般的勞動的對立,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對立,——這種內在的矛盾在商品形態變化的對立中取得了發展的運動形式。因此,這些形式包含著危機的可能性,但僅僅是可能性。這種可能性要發展為現實,必須有整整一系列的關係,從簡單商品流通的觀點來看,這些關係還根本不存在。

    作為商品流通的媒介,貨幣取得了流通手段的職能。

    (b)貨幣的流通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