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言情小說 > 資本論

正文 第十三章 |機器和大工業(三) 文 / 卡爾·馬克思

    一個工業部門生產方式的變革,必定引起其他部門生產方式的變革。這首先是指那些因社會分工而孤立起來以致各自生產獨立的商品、但又作為總過程的階段而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工業部門。因此,有了機器紡紗,就必須有機器織布,而這二者又使漂白業、印花業和染色業必須進行力學和化學革命。同樣,另一方面,棉紡業的革命又引起分離棉花纖維和棉籽的軋棉機的發明,由於這一發明,棉花生產才有可能按目前所需要的巨大規模進行。但是,工農業生產方式的革命,尤其使社會生產過程的一般條件即交通運輸工具的革命成為必要。正像以具有家庭副業的小農業和城市手工業為「樞紐」(我借用傅立葉的用語)的社會所擁有的交通運輸工具,完全不能再滿足擁有擴大的社會分工、集中的勞動資料和工人以及殖民地市場的工場手工業時期的生產需要,因而事實上已經發生了變革一樣,工場手工業時期遺留下來的交通運輸工具,很快又成為具有狂熱的生產速度和巨大的生產規模、經常把大量資本和工人由一個生產領域投入另一個生產領域並具有新建立的世界市場聯繫的大工業所不能忍受的桎梏。因此,撇開已經完全發生變革的帆船製造業不說,交通運輸業是逐漸地靠內河輪船、鐵路、遠洋輪船和電報的體系而適應了大工業的生產方式。但是,現在鍛冶、鍛接、切削、穿鑿和鑄造巨量的鐵,又需要有龐大的機器,製造這樣的機器是工場手工業的機器製造業所不能勝任的。

    因此,大工業必須掌握它特有的生產資料,即機器本身,必須421用機器來生產機器。這樣,大工業才建立起與自己相適應的技術基礎,才得以自立。隨著十九世紀最初幾十年機器生產的發展,機器實際上逐漸掌握了工具機的製造。但只是到了最近幾十年,由於大規模的鐵路建設和遠洋航運事業的發展,用來製造原動機的龐大機器才產生出來。

    用機器製造機器的最重要的生產條件,是要有能充分供給力量同時又完全受人控制的發動機。蒸汽機已經是這樣的機器。但是,機器部件所必需的精確的幾何形狀,如直線、平面、圓、圓柱形、圓錐形和球形,也同時要用機器來生產。在十九世紀最初十年,亨利·莫茲利發明了轉動刀架,解決了這個問題。這種刀架不久就改為自動式,經改裝後從它最初被使用的旋床上移到其他製造機器的機器上。這種機械裝置所代替的不是某種特殊工具,而是人的手本身。以往必須用手把切削工具等等的刃對準或加在勞動材料(如鐵)上面,才能製造出一定的形狀。現在有了這種裝置,就能製造出機器部件的幾何形狀,而且

    「輕易、精確和迅速的程度是任何最熟練工人的富有經驗的手都無法做到的」。

    如果我們考察一下機器製造業所採用的機器中構成真正工具機的部分,那末,手工業工具就再現出來了,不過規模十分龐大。例如,鑽床的工作機,是一個由蒸汽機推動的龐大鑽頭,沒有這種鑽頭就不可能生產出大蒸汽機和水壓機的圓筒。機械旋床是普通腳422踏旋床的巨型翻版;刨床是一個鐵木匠,它加工鐵所用的工具就是木匠加工木材的那些工具;倫敦造船廠切割膠合板的工具是一把巨大的剃刀;剪裁機的工具是一把大得驚人的剪刀,它剪鐵就像裁縫剪布一樣;蒸汽錘靠普通的錘頭工作,但這種錘頭重得連托爾也舉不起來。例如,奈斯密斯發明的這些蒸汽錘中,有一種重6噸多,從7呎的高度垂直落在36噸重的鐵砧上。它能輕而易舉地把一塊花崗石打得粉碎,也能輕輕地一下一下地把釘子釘進柔軟的木頭裡去。

    勞動資料取得機器這種物質存在方式,要求以自然力來代替人力,以自覺應用自然科學來代替從經驗中得出的成規。在工場手工業中,社會勞動過程的組織純粹是主觀的,是局部工人的結合;在機器體系中,大工業具有完全客觀的生產機體,這個機體作為現成的物質生產條件出現在工人面前。在簡單協作中,甚至在因分工而專業化的協作中,社會化的工人排擠單個的工人還多少是偶然的現象。而機器,除了下面要談的少數例外,則只有通過直接社會化的或共同的勞動才發生作用。因此,勞動過程的協作性質,現在成了由勞動資料本身的性質所決定的技術上的必要了。

    2、機器的價值向產品的轉移

    我們已經知道,由協作和分工產生的生產力,不費資本分文。423這是社會勞動的自然力。用於生產過程的自然力,如蒸汽、水等等,也不費分文。可是,正像人呼吸需要肺一樣,人要在生產上消費自然力,就需要一種「人的手的創造物」。要利用水的動力,就要有水車,要利用蒸汽的壓力,就要有蒸汽機。利用自然力是如此,利用科學也是如此。電流作用範圍內的磁針偏離規律,或電流繞鐵通過而使鐵磁化的規律一經發現,就不費分文了。(科學不費資本家「分文」,但這絲毫不妨礙他們去利用科學。資本象吞併別人的勞動一樣,吞併「別人的」科學。但是,對科學或物質財富的「資本主義的」佔有和「個人的」佔有,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這大概就是「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的原因。尤爾博士本人曾哀歎他的親愛的、使用機器的工廠主對力學一竅不通。李比希也曾述說英國的化學工廠主對化學驚人地無知。)但是要在電報等方面利用這些規律,就需要有極昂貴的和複雜的設備。我們已經知道,工具並沒有被機器排擠掉。它由人的機體的小工具,通過擴大規模,增加數量,發展成為由人創造的機構的工具。現在資本不要工人用手工工具去做工,而要工人用一個會自行操縱工具的機器去做工。因此,大工業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學併入生產過程,必然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這一點是一目瞭然的。但是生產力的這種提高並不是靠在另一地方增加勞動消耗換來的,這一點卻絕不是同樣一目瞭然的。像不變資本的任何其他組成部分一樣,機器不創造價值,但它把自身的價值轉移到它所生產的產品上。就機器具有價值,從而把價值轉給產品來說,它是產品價值的一個組成部分。機器不是使產品變便宜,而是使產品隨著機器的價值相應地變貴。很明顯,機器和發達的機器體系這種大工業特有的勞動資料,在價值上比手工業生產和工場手工業生產的勞動資料增大得無可比擬。

    首先應當指出,機器總是全部地進入勞動過程,始終只是部分424地進入價值增殖過程。它加進的價值,決不會大於它由於磨損而平均喪失的價值。因此,機器的價值和機器定期轉給產品的價值部分,有很大的差別。作為價值形成要素的機器和作為產品形成要素的機器,有很大的差別。同一機器在同一勞動過程中反覆使用的時期越長,這種差別就越大。誠然,我們已經知道,每一種真正的勞動資料或生產工具,總是全部地進入勞動過程,始終只是根據它每天平均的損耗而部分地進入價值增殖過程。但是,使用和磨損之間的這種差別,在機器上比在工具上大得多,因為機器是由比較堅固的材料製成的,壽命較長;因為機器的使用要遵照嚴格的科學規律,能夠更多地節約它的各個組成部分和它的消費資料的消耗;最後,因為機器的生產範圍比工具的生產範圍廣闊無比。如果我們不算機器和工具二者每天的平均費用,即不算由於它們每天的平均損耗和機油、煤炭等輔助材料的消費而加到產品上的那個價值組成部分,那末,它們的作用是不需要代價的,同未經人類加工就已經存在的自然力完全一樣。機器的生產作用範圍越是比工具大,它的無償服務的範圍也就越是比工具大。只是在大工業中,人才學會讓自己過去的、已經物化的勞動的產品大規模地、象自然力那樣無償地發生作用。無償地為竊取了自然的資本服務。

    在考察協作和工場手工業時,我們知道,共同消費某些共同的生產條件(如建築物等),比單個工人消費分散的生產條件要節約,因而能使產品便宜一些。在機器生產中,不僅一個工作機的許多工具共同消費一個工作機的軀體,而且許多工作機共同消費同一個發動機和一部分傳動機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