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言情小說 > 資本論

正文 第二十四章 |所謂原始積累(一) 文 / 卡爾·馬克思

    1、原始積累的秘密

    我們已經知道,貨幣怎樣轉化為資本,資本怎樣產生剩餘價值,剩餘價值又怎樣產生更多的資本。但是,資本積累以剩餘價值為前提,剩餘價值以資本主義生產為前提,而資本主義生產又以商品生產者握有較大量的資本和勞動力為前提。因此,這整個運動好像是在一個惡性循環中兜圈子,要脫出這個循環,就只有假定在資本主義積累之前有一種「原始」積累(亞當·斯密稱為「預先積累」),這種積累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結果,而是它的起點。

    這種原始積累在政治經濟學中所起的作用,同原罪在神學中所起的作用幾乎是一樣的。亞當吃了蘋果,人類就有罪了。人們在解釋這種原始積累的起源的時候,就像在談過去的奇聞逸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兩種人,一種是勤勞的,聰明的,而且首先是節儉的中堅人物,另一種是懶惰的,耗盡了自己的一切,甚至耗費過了頭的無賴漢。誠然,神學中關於原罪的傳說告訴我們,人怎樣被注定必須汗流滿面才得餬口;而經濟學中關於原罪的歷史則向我們揭示,怎麼會有人根本不需要這樣做。但是,這無關緊要。於是出現了這樣的局面:第一種人積累財富,而第二種人最後除了自己781的皮以外沒有可出賣的東西。大多數人的貧窮和少數人的富有就是從這種原罪開始的;前者無論怎樣勞動,除了自己本身以外仍然沒有可出賣的東西,而後者雖然早就不再勞動,但他們的財富卻不斷增加。例如梯也爾先生為了替所有權辯護,甚至帶著政治家的嚴肅神情,向一度如此富有才華的法國人反覆叨念這種乏味的兒童故事。但是,一旦涉及所有權問題,那末堅持把兒童讀物的觀點當作對於任何年齡和任何發育階段都是唯一正確的觀點,就成了神聖的義務。現代庸俗經濟學就是大學講堂裡的兒童讀物。大家知道,在真正的歷史上,征服、奴役、劫掠、殺戮,總之,暴力起著巨大的作用。但是在溫和的政治經濟學中,從來就是田園詩占統治地位。正義和「勞動」自古以來就是唯一的致富手段,自然,「當前這一年」總是例外。事實上,原始積累的方法決不是田園詩式的東西。

    貨幣和商品,正如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一樣,開始並不是資本。它們需要轉化為資本。但是這種轉化本身只有在一定的情況下才能發生,這些情況歸結起來就是:兩種極不相同的商品所有者必須互相對立和發生接觸;一方面是貨幣、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所有者,他們要購買別人的勞動力來增殖自己所佔有的價值總額;另一方面是自由勞動者,自己勞動力的出賣者,也就是勞動的出賣者。自由勞動者有雙重意義:他們本身既不像奴隸、農奴等等那樣,直接屬於生產資料之列,也不像自耕農等等那樣,有生產資料屬於他們,相反地,他們脫離生產資料而自由了,同生產資料分離了,失去了生產資料。商品市場的這種兩極分化,造成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條件。資本關係以勞動者和勞動實現條件的所有權之間的分離為前提。資本主義生產一旦站穩腳跟,它就不僅保持這種分離,而且以不斷擴大的規模再生產這種分離。因此,創造資本782關係的過程,只能是勞動者和他的勞動條件的所有權分離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使社會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產者轉化為僱傭工人。因此,所謂原始積累只不過是生產者和生產資料分離的歷史過程。這個過程所以表現為「原始的」,因為它形成資本及與之相適應的生產方式的前史。今天中國的私有化進程,就是一方面使社會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轉化為私人資本;另一方面,使國有企業的主人翁及其後備軍轉化為僱傭工人。

    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結構是從封建社會的經濟結構中產生的。後者的解體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

    直接生產者,勞動者,只有當他不再束縛於土地,不再隸屬或從屬於他人的時候,才能支配自身。其次,他要成為勞動力的自由出賣者,能把他的商品帶到任何可以找到市場的地方去,他就必須擺脫行會的控制,擺脫行會關於學徒和幫工的制度以及關於勞動的約束性規定。中國當前人事制度和戶籍制度改革的終點,就是廢除關於勞動的約束性規定。因此,使生產者轉化為僱傭工人的歷史運動,一方面表現為生產者從隸屬地位和行會束縛下解放出來;對於我們的資產階級歷史學家來說,只有這一方面是存在的。但是另一方面,新被解放的人只有在他們被剝奪了一切生產資料和舊封建制度給予他們的一切生存保障之後,才能成為他們自身的出賣者。而對他們的這種剝奪的歷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載入人類編年史的。

    工業資本家這些新權貴,不僅要排擠行會的手工業師傅,而且要排擠佔有財富源泉的封建主。從這方面來說,他們的興起是戰勝了封建勢力及其令人憤恨的特權的結果,也是戰勝了行會及其對生產的自由發展和人對人的自由剝削所加的束縛的結果。但是,工業騎士之所以能夠排擠掉佩劍騎士,只是因為他們利用了與自己毫不相干的事件。他們藉以興起的手段,同羅馬的被釋奴隸成為自己保護人的主人所使用的手段同樣卑鄙。

    勞動者的奴役狀態是產生僱傭工人和資本家的發展過程的起783點。這一發展過程就是這種奴役狀態的形式變換,就是封建剝削變成資本主義剝削。要瞭解這一過程的經過,不必追溯太遠。雖然在十四和十五世紀,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經稀疏地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最初萌芽,但是資本主義時代是從十六世紀才開始的。在這個時代來到的地方,農奴制早已廢除,中世紀的頂點——主權城市也早已衰落。

    在原始積累的歷史中,對正在形成的資本家階級起過推動作用的一切變革,都是歷史上劃時代的事情;但是首要的因素是:大量的人突然被強制地同自己的生存資料分離,被當作不受法律保護的無產者拋向勞動市場。對農業生產者即農民的土地的剝奪,形成全部過程的基礎。正是由於農民的土地未被剝奪,中國的改革才沒有一下子倒向資本主義,但其前途令人擔心。因為現代庸俗經濟學正在取得改革的理論主導權。這種剝奪的歷史在不同的國家帶有不同的色彩,按不同的順序、在不同的歷史時代通過不同的階段。只有在英國,它才具有典型的形式,因此我們拿英國作例子。

    2、對農村居民土地的剝奪

    在英國,農奴制實際上在十四世紀末期已經不存在了。當時,尤其是十五世紀,絕大多數人口是自由的自耕農,儘管他們的784所有權還隱藏在封建的招牌後面。在較大的封建領地上,過去本身也是農奴的管事,被自由的租地農場主排擠了。農業中的僱傭工人包括兩種人,一種是利用空閒時間為大土地所有者做工的農民,一種是獨立的、相對說來和絕對說來人數都不多的真正的僱傭工人階級。甚至後者實際上也是自耕農,因為除了工資,他們還分得四英畝或更多一些的耕地和小屋。此外,他們又和真正的農民共同利用公有地,在公有地上放牧自己的牲畜和取得木材、泥炭等燃料。在歐洲一切國家中,封建生產的特點是土地分給盡可能多的臣屬。同一切君主的權力一樣,封建主的權力不是由他的地租的多少,而是由他的臣民的人數決定的,後者又取決於自耕農的人數。因此,雖然英國的土地在諾曼人入侵後分為巨大的男爵領地,往往一個男爵領地就包括九百個盎格魯撒克遜舊領地,但是小農戶仍然遍佈全國,只是在有些地方穿插有較大的封建領地。785這些情況,加上代表十五世紀特點的城市繁榮,就使**官福特斯居在其《談談英國法律的優越性》一書中十分雄辯地描述過的人民財富能夠產生出來,但是這些情況是排斥資本財富的。

    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奠定基礎的變革的序幕,是在十五世紀最後三十多年和十六世紀最初幾十年演出的。由於封建家臣(這些封建家臣,正如詹姆斯·斯圖亞特爵士正確指出的,「到處都無用地塞滿了房屋和城堡」)的解散,大量不受法律保護的無產者被拋向勞動市場。雖然王權這個資產階級發展的產物在追求絕對權力時,用暴力加速了這些家臣的解散,但王權絕不是這件事情的唯一原因。不如說,同王室和議會頑強對抗的大封建主,通過把農民從土地(農民對土地享有和封建主一樣的封建權利)上趕走,奪去他們的公有地的辦法,造成了人數更多得無比的無產階級。在今天的中國則是將工人從國有企業下崗,並將國有企業半賣半送地給了私人。在英國,特別是弗蘭德毛紡織工場手工業的繁榮,以及由此引起的羊毛價格的上漲,對這件事起了直接的推動作用。大規模的封建戰爭已經消滅了舊的封建貴族,而新的封建貴族則是他們自己的時代的兒子,對這一時代說來,貨幣是一切權力的權力。因而,把耕地變為牧羊場就成了他們的口號。哈里遜在其著作《英國概述》(載於霍林捨德的編年史的卷首)中,描述了對小農的剝奪給國家造成了多麼大的破壞。他寫道:「我們的大掠奪者什麼也不在乎!」農民的住房和工人的小屋被強行拆除,或者任其坍毀。哈里遜說:

    「我們對照一下每一個騎士領地的舊財產清單,就會發現,無數的房屋和小農戶消失了;現在土地供養的人口少得多了;雖然有一些新的城市繁榮起來,但是很多城市衰落了……城市和鄉村為了作牧羊場而被毀壞,只有領主的房屋保留下來,這類情況我也能談一些。」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