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言情小說 > 資本論

正文 第十八章 |導言 文 / 卡爾·馬克思

    i、研究的對象

    資本的直接生產過程,就是資本的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這個過程的結果是商品產品,它的決定性動機是生產剩餘價值。

    資本的再生產過程,既包括這個直接的生產過程,也包括真正流通過程的兩個階段,也就是說,包括全部循環。這個循環,作為週期性的過程,即經過一定期間不斷地重新反覆的過程,形成資本的周轉。

    無論我們考察的是g…g』形式的循環,還是p…p形式的循環,直接按生產過程p本身始終只是這個循環的一個環節。在前一種形式中,它表現為流通過程的媒介;在後一種形式中,流通過程表現為它的媒介。它的不斷更新,資本作為生產資本的不斷再現,389在這兩種場合,都以資本在流通過程中的轉化為條件。另一方面,不斷更新的生產過程,是資本在流通領域不斷地重新完成各種轉化的條件,是資本交替地表現為貨幣資本和商品資本的條件。

    但是,正如每一單個資本家只是資本家階級的一個分子一樣,每一單個資本只是社會總資本中一個獨立的、可以說賦有個體生命的部分。社會資本的運動,由社會資本的各個獨立部分的運動的總和,即各個單個資本的周轉的總和構成。正如單個商品的形態變化是商品世界的形態變化序列——商品流通——的一個環節一樣,單個資本的形態變化,它的周轉,是社會資本循環中的一個環節。

    這個總過程,既包含生產消費(直接的生產過程)和作為其媒介的形式轉化(從物質方面考察,就是交換),也包含個人消費和作為其媒介的形式轉化或交換。一方面,它包含可變資本向勞動力的轉化,從而包含勞動力的併入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在這裡,工人是他的商品——勞動力的賣者,資本家是這種商品的買者。另一方面,商品的出售,包含工人階級對商品的購買,也就是說,包含工人階級的個人消費。在這裡,工人階級是買者,資本家是向工人出售商品的賣者。

    商品資本的流通,還包含剩餘價值的流通,從而也包含對資本家的個人消費,即對剩餘價值的消費起媒介作用的買和賣。

    因此,各個單個資本綜合而成的社會資本的循環,也就是說,就社會資本的總體來考察的循環,不僅包括資本的流通,而且也包括一般的商品流通。後者本來只能由兩部分構成:1、資本本身的循環:2、進入個人消費的商品的循環,也就是工人用工資、資本家用剩餘價值(或其中的一部分)購買的那些商品的循環。當390然,資本的循環也包括剩餘價值的流通,因為剩餘價值構成商品資本的一部分,而且還包括可變資本向勞動力的轉化,工資的支付。但是,這個剩餘價值和工資耗費在商品上,並不構成資本流通的環節,雖然至少工資的耗費是這個流通所不可缺少的。

    在本書第一卷,我們把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既作為孤立過程,又作為再生產過程來分析,我們分析了剩餘價值的生產和資本本身的生產。資本在流通領域所經歷的形式變換和物質變換被假定為前提,而沒有進一步加以論述。我們假定,一方面,資本家按照產品的價值出售產品;另一方面,他在流通領域找到使過程重新開始或連續進行所必需的各種物質生產資料。我們在那裡需要考察的流通領域中的唯一行為,是作為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條件的勞動力的買和賣。

    在本卷的第一篇,我們考察了資本在它的循環中所採取的不同的形式和這個循環本身的各種形式。除了第一卷所考察的勞動時間,現在又加上了流通時間。

    在第二篇,循環是作為週期的循環,也就是作為周轉來考察的。這裡一方面指出了,資本的不同組成部分(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怎樣在不同的時間以不同的方式完成各種形式的循環;另一方面又研究了決定勞動期間和流通期間長短不同的各種情況。我們還指出了,循環期間及其組成部分的不同比例,對生產過程本身的範圍和年剩餘價值率有怎樣的影響。事實上,第一篇主要是考察資本在它的循環中不斷地依次採取和拋棄的各種形式,而第二篇研究的,是在各種形式的這種運動和相繼更替中,一定量的資本怎樣同時(儘管按不同的比例)分成生產資本、貨幣資本和商品資本這些不同的形式,以致不僅這些形式互相交替,而且總資391本價值的不同部分也不斷地並存於這些不同的狀態中,並執行職能。特別是貨幣資本表示出一種在第一卷裡沒有講過的特性。在這裡揭示了一些規律,按照這些規律,一定量資本的大小不等的組成部分,必須按照周轉的條件,不斷地以貨幣資本的形式預付和更新,以便使一個定量的生產資本能夠不斷地執行職能。

    但是在第一篇和第二篇,我們考察的,始終只是單個資本,只是社會資本中一個獨立部分的運動。

    但是,各個單個資本的循環是互相交錯的,是互為前提、互為條件的,而且正是在這種交錯中形成社會總資本的運動。在簡單商品流通中,一個商品的總形態變化表現為商品世界形態變化系列的一個環節,同樣,單個資本的形態變化現在則表現為社會資本形態變化系列的一個環節。雖然簡單商品流通決沒有必要包括資本的流通,——因為它可以在非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進行,——但如上所述,社會總資本的循環卻包括那種不屬於單個資本循環範圍內的商品流通,即包括那些不形成資本的商品的流通。

    現在,我們就要考察作為社會總資本的組成部分的各個單個資本的流通過程(這個過程的總體就是再生產過程的形式),也就是考察這個社會總資本的流通過程。

    ii、貨幣資本的作用

    「雖然下面闡述的內容屬於本篇的後面部分,但我們還是想立即在這裡研究一下,就是說,把貨幣資本作為社會總資本的一個組成部分來考察。」

    在考察單個資本的周轉時,貨幣資本顯示出兩個方面。

    第一,它是每個單個資本登上舞台,作為資本開始它的過程的形式。因此,它表現為發動整個過程的第一推動力。

    第二,由於周轉期間的長短不同和周轉期間兩個組成部分——勞動期間和流通期間——的比例不同,必須不斷以貨幣形式預付和更新的那部分預付資本價值與它所推動的生產資本即連續進行的生產的規模之間的比例,也就不同。但不管這個比例如何,能夠不斷執行生產資本職能的那部分處在過程中的資本價值,總是受必須不斷以貨幣形式與生產資本同時存在的那部分預付資本價值的限制。這裡說的只是正常的周轉,一個抽像的平均數。為消除流通的停滯而追加的貨幣資本是撇開不說的。正是由於這兩點,所謂的「知本」受制於貨幣資本。

    關於第一點。商品生產以商品流通為前提,而商品流通又以商品表現為貨幣,以貨幣流通為前提;商品分為商品和貨幣的這種二重化,是產品表現為商品的規律。同樣,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無論是社會地考察還是個別地考察,——要求貨幣形式的資本或貨幣資本作為每一個新開辦的企業的第一推動力和持續的動力。特別是流動資本,要求貨幣資本作為動力經過一段短時間不斷地反覆出現。全部預付資本價值,即資本的一切由商品構成的部分——勞動力、勞動資料和生產材料,都必須不斷地用貨幣一再購買。在這裡,就單個資本說是如此,就社會資本說也是如此,後者不過是以許多單個資本的形式執行職能。但是正如第一卷已經指出的,由此決不能得出結論說,資本執行職能的範圍,生產的規模——即使在資本主義的基礎上——就其絕對的界限來說,是由執行職能的貨幣資本的大小決定的。

    併入資本中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擴大,在一定的界限之內,不是393取決於預付貨幣資本的量。在勞動力的報酬相同時,可以從外延方面或內含方面加強對勞動力的剝削。如果貨幣資本隨著這種剝削的加強而增加(即如果工資提高),那末,它也不是和這種剝削成比例地增加的,因而,根本不是相應地增加的。

    生產上利用的自然物質,如土地、海洋、礦山、森林等等,不是資本的價值要素。只要提高原有勞動力的緊張程度,不增加預付貨幣資本,就可以從外延方面或內含方面,加強對這種自然物質的利用。這樣,生產資本的現實要素增加了,而無需追加貨幣資本。如果由於追加輔助材料而必須追加貨幣資本,那末,資本價值藉以預付的貨幣資本,也不是和生產資本效能的擴大成比例地增加的,因而,根本不是相應地增加的。

    同一些勞動資料,也就是同一固定資本,可以用延長每天的使用時間的辦法,也可以用增加使用強度的辦法,更有效地加以利用,而無需為固定資本追加貨幣支出。這時,只是固定資本的周轉加快了,可是它的再生產的各種要素也更迅速地提供出來。

    撇開自然物質不說,各種不費分文的自然力,也可以作為要素,以或大或小的效能併入生產過程。它們發揮效能的程度,取決於各種方法和科學進步,這些也是不花費資本家分文的。生產要素不一定是價值要素。現代庸俗經濟學的按生產要素分配理論,並不是真正的分配理論。首先,其中的生產要素實際上是價值要素,否則從事夜間生產的企業至少要將其新創造的價值分配給電的發現者和電燈的發明者。其次,商品交換不是商品分配。在勞動力是商品的社會裡,工人從資本家那裡得到的與原材料供應商從購買其原材料的資本家那裡得到的一樣,都只是他們所提供的商品的價格,而不是企業收入的分配額。

    關於勞動力在生產過程中的社會結合和各個單個工人積累起來的熟練程度,情況也是如此。凱裡推算出,土地所有者從來沒有得到足夠的報酬,因為支付給他的,並不是自古以來為使土地具有現在這樣的生產能力而投下的全部資本或勞動。(當然不提從土地掠奪去的生產能力。)根據這種算法,對單個工人就必須按照整個人類為把一個野蠻人造就成一個現代的機器工人所花費的勞動,來支付報酬了。正好相反,我們倒是應該這樣說:如果把投在394土地上的一切沒有報酬的、但已被土地所有者和資本家轉化為貨幣的勞動計算一下,那末,全部投在土地上的資本已經一再以高額的利息償還了,土地所有權也早就一再被社會贖買回來了。

    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如果不包含資本價值的追加支出,當然首先只是增加產品的量,而不是增加產品的價值,除非它能夠用同量的勞動把更多的不變資本再生產出來,從而把更多不變資本的價值保存下來。但是,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同時形成新的資本材料,從而形成資本積累擴大的基礎。

    社會勞動組織本身,從而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提高,要求生產大規模地進行,從而要求單個資本家預付大量貨幣資本。關於這一點,如第一卷已經指出的,這部分地是通過資本在少數人手中的集中實現的,而執行職能的資本價值的量,從而表現這些價值的預付貨幣資本的量,並不需要絕對地增大。單個資本的量可以通過這些資本在少數人手中的集中來增大,而它們的社會總額並沒有增大。這只是改變各個單個資本的分配而已。

    最後,上一篇已經指出,通過周轉期間的縮短,能用較少的貨幣資本推動同一的生產資本,或者能用同一的貨幣資本推動較多的生產資本。

    但是,這一切顯然和真正的貨幣資本問題無關。這只是表明,預付資本——一個既定的價值額,它在它的自由形式上,在它的價值形式上,是由一定的貨幣額構成的——在轉化為生產資本之後,包含著生產的潛力,這些潛力的界限,不是由這個預付資本的價值界限規定的,這些潛力能夠在一定的活動範圍之內,在外延方面或內含方面按不同程度發揮作用。如果生產要素——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價格是已定的,那末,購買一定數量的以商品形式395存在的這些生產要素所必需的貨幣資本量,也是確定的。或者說,要預付的資本的價值量是確定的。但這個資本作為價值形式要素和產品形成要素的作用大小是可以伸縮,可以變化的。

    關於第二點。社會勞動和生產資料每年都必須有一部分用來生產或購買貨幣,以補償磨損掉的鑄幣。不言而喻,這對社會生產的規模相應地是一種削減。但是,至於那個部分地充當流通手段,部分地充當貯藏貨幣的貨幣價值,那末,既然它已經存在,已經取得,它就同勞動力、生產出來的生產資料和財富的自然源泉並存。不能把這種貨幣價值看成是限制這些東西的。通過它轉化為生產要素,通過它和外國進行交換,生產規模就能擴大。但這以貨幣依舊起世界貨幣的作用為前提。

    由於周轉期間的長短不同,推動生產資本所必要的貨幣資本量也就有大有小。我們還知道,周轉期間劃分為勞動時間和流通時間,就要求增加那種在貨幣形式上潛在的或暫歇的資本。

    周轉期間,就它由勞動期間的長度決定而言,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由生產過程的物質性質所決定,因此,不是由這個生產過程的特殊的社會性質所決定。但是,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歷時較長範圍較廣的事業,要求在較長時間內預付較大量的貨幣資本。所以,這一類領域裡的生產取決於單個資本家擁有的貨幣資本的界限。這個限制被信用制度和與此相聯的聯合經營(例如股份公司)打破了。因此,貨幣市場的混亂會使這類企業陷於停頓,而這類企業反過來也會引起貨幣市場的混亂。

    有些事業在較長時間內取走勞動力和生產資料,而在這個時間內不提供任何有效用的產品;而另一些生產部門不僅在一年間不斷地或者多次地取走勞動力和生產資料,而且也提供生活資料396和生產資料。在社會公有的生產的基礎上,必須確定前者按什麼規模進行,才不致有損於後者。由於國際貿易順差越大意味著不向國內市場提供任何有效用的產品的生產所取走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越多,從而不是順差越多越好。在社會公有的生產中,和在資本主義的生產中一樣,在勞動期間較短的生產部門,工人將照舊只在較短時間內取走產品而不提供產品;在勞動期間長的生產部門,則在提供產品之前,在較長時間內不斷取走產品。因此,這種情況是由各該勞動過程的物質條件造成的,而不是由這個過程的社會形式造成的。在社會公有的生產中,貨幣資本不再存在了。社會把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分配給不同的生產部門。生產者也許會得到紙的憑證,以此從社會的消費品儲備中,取走一個與他們的勞動時間相當的量。這些憑證不是貨幣。它們是不流通的。但這個勞動時間應當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不是個別勞動時間。而為了確定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多少需要有市場上的競爭和度量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貨幣。只是在社會公有的生產中,貨幣只能購買消費品,而不能購買資本品,不能向貨幣資本轉化。

    我們知道,如果對貨幣資本的需求是由勞動期間的持續所引起的,那末,這是由兩種情況造成的:第一,貨幣一般地說是每一單個資本(撇開信貸不說)為了轉化成生產資本所必須採取的形式;這是由資本主義生產的性質,由一般商品生產的性質引起的。——第二,必要的預付貨幣量的產生,是由於在較長時間內不斷從社會取走勞動力和生產資料,而在這個時間內卻不向社會提供任何可以再轉化為貨幣的產品。第一種情況,即要預付的資本必須以貨幣形式預付,並不會由於這個貨幣本身的形式——不論是金屬貨幣、信用貨幣、價值符號或其他等等——而消除。第二種情況也決不會由於通過哪一種貨幣媒介或通過哪一種生產形式取走勞動、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卻不把等價物投回流通,而受到影響。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