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言情小說 > 資本論

正文 第二十章 |簡單再生產(二十) 文 / 卡爾·馬克思

    假定第i部類的餘額=180,也無濟於事;這樣,第i部類固然沒有剩下餘額,但iic(第2部分)卻仍然有餘額20不能出售,不能轉化為貨幣。

    在第一種情況下,iic(1)大於iic(2),從而iic(1)方面有一個貨幣餘額不能再轉化為固定資本;如果假定im的餘額=iic(1),在im方面就會有同等數量的貨幣餘額不能轉化為消費資料。

    在第二種情況下,iic(1)小於iic(2),從而在200im和iic(2)兩方面都出現貨幣不足,都出現同樣的商品過剩;如果假定im的餘額=iic(1),在iic(2)方面就會出現貨幣不足和商品過剩。

    我們假定im的餘額總是等於iic(1)——因為生產是由訂貨決定的,並且再生產也不會因為第i部類今年多生產一些第ii部類的不變資本固定組成部分,明年又多生產一些它的不變資本流動組成部分,而有所改變,——那末,在第一種情況下,只有當第i部類用im來購買第ii部類的一部分剩餘價值時,im才能再轉化為消費資料;所以,第ii部類的這部分剩餘價值不是被消費掉,而是由第ii部類以貨幣形式積累起來;在第二種情況下,就只有靠第i部類自己付出貨幣來解決,但這個假定已經被我們拋棄了。

    如果iic(1)大於iic(2),那末,為了使im中的貨幣餘額實現,那就要有外國商品輸入。如果iic(1)小於iic(2),那相反地就要把第ii部類的商品(消費資料)輸出,以便iic的損耗部分在生產資料中實現。因此,在這兩個場合,都必須進行對外貿易。由此轉入宏觀經濟學的國際貿易理論。

    在考察規模不變的再生產時,雖然假定一切產業部門的生產率,從而,這些部門商品產品價值的比例關係都保持不變,但是,剛剛講到的這兩種情況,即iic(1)大於iic(2)或者小於iic(2),對規模擴大的生產來說,總是值得注意的,因為在規模擴大的生產的條件下這兩種情況毫無疑問都會出現。二十世紀末和二十一世紀初,中國的外貿順差一直增加,是否意味著當時中國的生產現狀屬於iic(1)小於iic(2)的情況。

    3、結論

    關於固定資本的補償,一般應當指出:

    在其他一切條件不變的前提下,也就是說,在不僅生產規模不變,而且特別是勞動生產率也不變的前提下,如果iic的固定要素比去年有更大一部分已經壽命完結,從而有更大一部分要用實物更新,那末,還在死亡途中的、在死亡期到來以前暫時要以貨幣形式補償的那部分固定資本,必然會按照同一比例減少,因為按照這個前提,在第ii部類執行職能的固定資本部分之和(以及價值額)是保持不變的。但是,這會引起下列情況。第一,如果第i部類的商品資本中的較大部分由iic的固定資本要素構成,它的相應的較小部分就由iic的流動組成部分構成,因為第i部類為iic生產的總額保持不變。如果其中一部分增加了,另一部分就減少;反過來也是一樣。而另一方面,第ii部類的生產總額也保持不變。但是,在第ii部類原料、半成品、輔助材料(即第ii部類的524不變資本的流動要素)減少時,這又怎麼可能呢?第二,恢復貨幣形式的固定資本iic中有較大一部分流到第i部類,以便從貨幣形式再轉化為實物形式。所以,除去單純為了第i部類和第ii部類之間的商品交換而投入流通的貨幣,還會有更多的貨幣流到第i部類;這些貨幣,不成為相互間的商品交換的媒介,而只是單方面地執行購買手段的職能。但同時iic中承擔補償損耗價值的商品量將會按比例減少,從而第ii部類中無須和第i部類的商品交換而只須和第i部類的貨幣交換的商品量也會按比例減少。所以,會有更多的貨幣作為單純購買手段從第ii部類流到第i部類;而對第ii部類來說,第i部類單純作為買者向它購買的商品則較少。因此,im——因為iv已經和第ii部類的商品交換——會有較大的部分不能轉化為第ii部類的商品,而是要保留在貨幣形式上。

    有了以上的闡述,對於相反的情況,即對於一年內第ii部類的固定資本中壽命完結而要再生產的部分較小,損耗部分較大的情況,就無須再進一步考察了。

    因此,儘管是規模不變的再生產,但危機——生產危機——還是會發生。即使規模不變的再生產都不會有穩定的「均衡」,規模擴大的再生產就更不會有穩定的「均衡」了。

    一句話:在簡單再生產和各種條件不變,特別是勞動生產力、勞動總量、勞動強度不變的情況下,假定在壽命完結的(有待更新的)固定資本和以舊的實物形式繼續起作用的(只是為了補償其損耗而把價值加到產品中去的)固定資本之間的比例不是不變,那末,在一個場合,儘管需要再生產的流動組成部分的量保持不變,但需要再生產的固定組成部分的量也會增加;因此,第i部類的生產總額必須增加,不然,即使把貨幣關係撇開不說,也會出現再生525產不足的現象。

    在另一個場合,如果需要用實物來再生產的第ii部類的固定資本的比例量減少,從而只須用貨幣進行補償的第ii部類的固定資本組成部分會按同一比例增加,那末,儘管需要由第i部類再生產的第ii部類不變資本的流動組成部分的量保持不變,需要再生產的固定組成部分的量卻會減少。因此,或者是第i部類的生產總額減少,或者是出現過剩(就像前面出現不足一樣),而且是不能轉化成貨幣的過剩。

    誠然,在前一個場合,同一勞動可以靠提高勞動生產率、延長勞動時間或增加勞動強度提供更多的產品,這樣就可以彌補第一個場合的不足;但是發生這種變化的時候,總不免會有勞動和資本從第i部類的某個生產部門移動到另一個生產部門;並且,每一次這樣的移動,都會引起暫時的紊亂。其次,第i部類(由於勞動時間和勞動強度增加)不得不用較多的價值來交換第ii部類的較少的價值,因而第i部類的產品就要跌價。

    在第二個場合則相反,第i部類必須壓縮自己的生產,這對該部類的工人和資本家來說,意味著危機;或者第i部類提供的產品過剩,這對他們來說,又是危機。這種過剩本身並不是什麼禍害,而是利益;但在資本主義生產下,它卻是禍害。

    在兩個場合,對外貿易都能起補救作用;在第一個場合,是使第i部類保留貨幣形式的商品轉化為消費資料;在第二個場合,是把過剩的商品銷售掉。但是,對外貿易既然不是單純補償各種要素(按價值說也是這樣),它就只會把矛盾推入更廣的範圍,為這些矛盾開闢更廣闊的活動場所。從而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危機將可能在更廣的範圍以更大的規模爆發,或者由某些國家(一般是發達的強國或地區)轉移到其它國家(一般是不發達的弱國或地區)爆發。

    再生產的資本主義形式一旦廢除,問題就歸結如下;壽命已經526完結因而要用實物補償的那部分固定資本(這裡是指在消費資料生產中執行職能的固定資本)的數量大小,是逐年不同的。如果在某一年數量很大(像人一樣,超過平均死亡率),那在下一年就一定會很小。假定其他條件不變,消費資料年生產所需的原料、半成品和輔助材料的數量不會因此減少;因此,生產資料的生產總額在一個場合必須增加,在另一個場合必須減少。這種情況,只有用不斷的相對的生產過剩來補救;一方面要生產出超過直接需要的一定量固定資本;另一方面,特別是原料等等的儲備也要超過每年的直接需要(這一點特別適用於生活資料)。補救性需求。這種生產過剩等於社會對它本身的再生產所必需的各種物質資料的控制。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內部,這種生產過剩卻是無政府狀態的一個要素。應當成為政府的一種經濟職能。

    這個關於固定資本的例子,在再生產規模不變的情況下,是很能說明問題的。固定資本生產和流動資本生產的不平衡,是經濟學家在說明危機時慣用的根據之一。但是,如果說在固定資本僅僅維持原狀的情況下,在理想的正常生產的前提下,在已經執行職能的社會資本的簡單再生產的情況下,這種不平衡也能夠發生,並且必然會發生,那在他們看來倒是有點新奇的。如果說,均衡是不存在的或即使存在也是極不穩定的,在他們今天的繼承人看來也是有點新奇的。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