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都市小說 > 文娛行者

正文 第五十六章 少年中國 文 / 張秋楓

    「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

    紅日初升,桃源的圖書館前,書聲琅琅。

    余德水被張斯帶著離開,教書的工作,暫由一位到此遊玩的作家代替。如今他背著雙手,靜靜地看著眼前挺胸抬頭,大聲背誦的孩子,目中全是溫和的笑意。聽著這洪亮的聲響,心中竟說不出的感動。

    他在默默地想:「如此美麗的情景,華夏大概只此一份吧……」

    「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終於背完了,孩童們逐漸放鬆下來,開始嘻嘻哈哈地笑鬧。作家拍了拍手,說道:「今日的功課,到此結束,你們散了吧。」

    等候在一旁的家長,過來謝了老師,然後領著孩子離開。

    圖書館內的工作人員,則過來收起蒲團,在屋內放好。

    館內已沒有書籍,空空如也,人們的慣性,一時改變不了,周圍依然聚了很多人。大家打拳鍛煉,讀書聊天,提及老師教的內容,都是興致勃勃。

    「這就是張先生的那篇文章吧?」

    「嗯,報紙上已經傳開了,不少人評論呢。」

    「沒怎麼聽懂,倒是挺押韻的。」

    「就因為聽不懂,才顯得格外好呢……」

    「……」

    老師聽著他們的議論,不由得好笑地搖了搖頭。

    這篇《少年中國說》正是石碑上的文章,自曝光以來,流傳極廣,所造成之影響,比《相信未來》還勝幾分。老師初次閱看,便喜愛上了,拿著報紙,匆匆跑來教學生讀,繼而背誦,當作是聖賢經典。

    「不用理性推理,不重冷靜分析,情感湧動,縱筆所至,有難以遏制之感。開篇恢弘,拔地而起,仿若火山噴發,岩漿激射,天地頓作烤爐。排比林立,一浪強似一浪,真若黃河決堤,一發難收。

    若論**恣肆,此篇既出,前一百年,後一百年,都無與匹敵者。

    作者於少年的期望,令人感動,更令人心胸開闊。所有猶豫彷徨,一掃而空,不單于山間的學生,於世人而言,也是莫大之鼓舞。大江南北,同此慷慨激昂,拍案興奮,要造出一個新的世界。

    對於張斯,只有兩字評語:壯哉!」

    紛起的評論,新鮮出爐,滾燙**。

    《少年中國說》以雄健豪放的筆觸,激勵了無數讀者,彷彿向他們胸中塞入一團烈火,正猛然燃燒。許多人讀來,為這節韻情懷所感染,一句一泣血,一言一吶喊。心中風雲翻滾,電閃雷鳴,真欲仰天長嘯,刺破青天。

    不過數日之間,風靡各地校園,從小學至大學,都能聞見人大聲背誦。

    這篇文章本是梁任公所作,在晚清的時節,影響了無數的人。張斯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修改,去除其時代印痕,保留精髓,尤其後半部分,幾乎一字未改。任公先生為激勵民氣,他則取作自信學生,都關乎民俗風氣,目的情懷,如出一轍,倒也對得起前者。

    任公一代文中豪傑,鋪展所至,「筆鋒常帶感情」,感人異常,絕非這個時代的人物可比。所以白秋原老先生,在閱看之後,十分激動,給了一句評語:千古雄文,於斯為盛!

    這是何等評價,一望而知。

    「這等文白夾雜的作品,在現今很少見了,突兀地出現,頗令人驚奇。

    這樣的文章不好做,過於偏古,便易佶屈聱牙,讓人摸不著頭腦;偏於現代的話,則節奏韻感下降,讀著常不能連貫。張斯功底似乎很足,取的極為適當,既有古文的節奏,又有今文的淺白,朗朗上口,舒暢通達。

    至於其最大的特點,倒不在此處。

    令人心馳神往的,莫過於那無比的氣勢,浩然充沛,堂堂正正,彷彿充塞了天地之間。最感人的地方,則是情感流露,與這氣勢合為一體,似乎是熱血化成,直接噴灑到紙張上,驚心動魄。

    至此,也便明白了他的用意。

    《相信未來》是在給人希望,《少年中國說》則予人自信,學生若能抱持這兩條態度,必能堅忍不拔,即或有無數艱難,也可安然渡過。立石為碑,勒以為文,這便成了秋楓書院的校訓。不得不說,這是一很奇怪的校訓,無論形式,抑或內容,大概是古今中外獨一份的,彌足珍貴。

    倒是有些好奇,小小的孩童,能否看懂這些……」

    《少年中國說》的文體特殊,確實引起了許多人的注意,但因質量過高,也沒什麼好評論的。反倒成了一種時尚,許多人學著作,風氣一開,甚多文白夾雜的文章便出現了。但多數人處理不好,寫的不三不四,鬧了許多笑話。

    至於孩童能否看懂,後世一位學生,是如此回憶的:「校前有兩碑,本是粗石,被人撫摸多了,十分平滑,光可鑒人。上面是天下聞名的詩文,秋楓書院的學生,沒有不會背誦的。所以現今的人,若忽然被問及詩詞,脫口而出便是『床前明月光』,或是『紅掌撥清波』。

    秋楓書院出來的人,條件反射的回答,則是『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台』,還是頗有意思的。所以一位校友曾經笑言,遇著別人,判斷他是否為同類學校的人,便突兀地問這一句,效果顯著。

    在少小的時節,對於這一詩一文,並不能理解。老師通常情況下也不提,只在開學的那日,嚴肅地為大家解說一下。而學生背誦,則是自發性的傳統,並不需要別人催促,這是與別的學校區別的地方。

    小小的年紀,很難明白內容的含義。所以背誦的時候,常會想到別的事上去。但有一點,倒是沒有變過。在這詩文中有一股『氣』,說不清,道不明,雄壯遼闊,激勵人心,學生一直受到影響。

    這樣說,似乎有些玄乎。其實不然,正如幼時讀李白的《蜀道難》,同樣是不理解的,即便是文意也不懂,更不要說其中的典故了,但依然會為那氣勢所傾倒……」

    文章的影響,在靜靜發酵。

    它的內容,成為時下議論的焦點,就連在公交站等車的時候,也能聽到人們的談論。大家對它推崇備至,喜愛極了。尤其最後那句蕩氣迴腸的「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風靡天下,人們脫口便能說出。

    義氣昂揚,這個社會似乎忽然明朗了許多。

    這一詩一文,有它們深遠的文學價值,這在後世的文學史中,都有論述;同時,它們也有現時的行動價值,此處暫且不提;此外,它們還有在學校方面的價值。

    「有人說,秋楓書院的成功,在於社會的捐獻與支持。

    這有一定的道理,但那些實物,並不能有如此恆久的價值。正如,它們在很多年前,便不需要捐獻與支持了。而屋舍也已一再翻修,模樣的變化,與起初沒什麼相似的地方。所以說,它們的成功還在於精神上的堅韌。

    世人皆知書院門前,有兩塊石碑,刻寫著第一任山長的詩文。

    書院的成功,就在於這兩塊石碑,它們才是真正的基石。有此昂揚不滅的精神,即或校舍一再變遷,也能始終保持著原來的艱苦卓絕。只有那些親身經歷過的人,才知將碑文印在靈魂深處,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引自亞歐《秋楓書院雜談》

    在這詩文攪動風雲,引起天下騷動的時候,許多人或許會好奇,身為作者的張斯跑哪去了呢?他是公共人物,並不難查找,而他近來的舉動,確實也不夠低調,一直惹大家注目,報刊很快就在他的行跡擺在了讀者眼前。

    「張斯率桃源中學老師橫掃各大高校,引起陣陣轟動。」

    聽著有些莫名其妙,這是去踢館麼?

    待細看了文章,才會知曉,原來他們去各大高校做演講,勸學生支教去了!一個多月的光景,從北往南,將華夏最著名的大學,狠狠地擼了一遍。為了怕他過於疲憊,影響效果,張相文等人輪番出擊,替他壓陣。

    在報紙上宣傳,和站在眼前呼籲,有很大區別?

    回答簡單:不是很大,是相當大!

    當張斯領著眾人出現在學校的禮堂中,尖叫聲四起,掌聲雷動,就連校外的人也能隱約聽見。這些學府中,本都是高學歷的人,知識分子,不該做出如此舉動。而他是許多學子的偶像,再加上近來的風潮影響,眾人不免有些克制不住。

    通身的長袍,筆直硬朗,很顯氣質。

    他們一個個上台,侃侃而談,進行最明目張膽的勸說。

    學生反應熱烈,掌聲一次又一次地響起。

    媒體便跟著他們的腳步,記錄下每一次的盛況。為了製造這種全民狂歡的氣氛,媒體人也做足了功夫,就像在做一檔大型電視節目,設備高端齊全,人力充足,資源大幅度傾斜,全力支持。

    張斯為了造成影響,不單未拒絕他們,還選擇了與媒體合作。

    媒體樂意之至,簡直欣喜若狂,為了整體的效果,派來了專門策劃的人。這些人為張斯的團隊安排車程,時間井井有條;為他們提供信息,評判各所學校的實力與特點;為他們包裝服務,包括衣著化妝……

    當電視與報刊同時全程報道時,果然引爆了熱點。

    這是一場不可複製的節目,賽過所有真人秀,關係重大,會發生深遠的影響。民眾每天關注,難以自已,確實陷入一種全民狂歡的氛圍中。

    張斯的團隊則借助媒體的力量,將效果和影響無限地擴大。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