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鋼鐵雄心之鐵十字

大道小說網 第七十六章 橡膠之戰 文 / 無財者無能言財

    天才的施佩爾為古裡水電站的工程進度提供了卓越的貢獻,但是一期工程能夠在3年不到的時間裡就竣工,更重要的貢獻來自於工程機械和運輸設備上的進步。

    1930年的時候,當維勒安在蘇利亞州的馬拉開波灣白手起家規劃他的第一塊南美工業基地時,就遇到過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運能效率的低下,為此他組織規劃過包括集裝箱船和滾裝船在內的各種海運系統,但是因為當時的載重卡車和起重機械無法支持吊起和運輸海運集裝箱,所以維勒安在後段的規劃中大膽地使用了鐵路和火車來完成。

    這種應急措施當時在建設蘇利亞州的煤礦、油田、火電廠和煉油廠的時候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這主要得益於蘇利亞州在馬拉開波湖區周邊的地勢相對平坦,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較低。所以一次性投入一大筆錢完成整個鐵路網絡以維勒安殿下的財力還是可以支持的。

    同樣的解決措施,情況到了奧裡諾科河流域就受到了嚴重的挑戰,這裡是河網密佈的叢林丘陵地形,修建鐵路所需要的平直地形這裡根本不具備——連假設輸電線路都需要使用飛艇才能較好地完成,修鐵路無疑是不可能的。奧裡諾科河流域的運能主要就是要靠水庫完成後下游航道的船運來解決。後段運輸只能是依附於河網的零散便捷運輸。所以這導致了載重車輛的需求被提到了一個無法迴避的迫切高度。

    維勒安當然知道這個問題,所以早在1931年初古裡水電站剛剛開工的時候他就已經開始和戴姆勒奔馳的人進行了初步的接觸,企圖定制一款載重達到30噸級,或者至少在可以容忍的超載程度下可以拖動30噸級集裝箱的載重卡車。

    一開始戴姆勒.奔馳的人認為他肯定瘋了——剛剛上市的歐寶公司的同類卡車載重能力只有2.5~4噸等有限的幾個規格,就算嚴重超載也最多攀升到7,8噸,距離維勒安的要求很遠。一下子把指標提高到那麼高明顯是不現實的。所以奔馳的技術研發負責人都根本不想鳥莫比亞斯集團的要求,很客氣的推薦對方去找歐寶公司。

    維勒安當場拍出一百萬馬克的初始經費,表示自己不信任已經把股份賣給美國人控制的歐寶公司,請奔馳務必解決這個技術問題。錢不是問題,材料如果遇到困難的話莫比亞斯集團也會全力協助的。

    1931年的德國經濟還沒復甦,大家生意都不好做,既然有人直接砸錢過來,奔馳公司的人也就不說什麼了。立刻從市場上買了幾輛4噸級的歐寶卡車開始逆向測試,吃透各項技術潛力。維勒安對於他們這種做法非常讚賞並大加鼓勵——德國人的嚴謹和事必躬親是出了名的,現在肯為了錢放下架子吸收別人的人才和技術實在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

    維勒安在知道了奔馳公司的做法後又追加了數百萬馬克的額外經費,讓奔馳的人出面直接從歐寶,甚至歐寶的控股母公司美國通用汽車,還有福特汽車挖了一大批工程設計人才來。挖人的要求只有兩點:1.技術過硬或者有完善的研發創意;2.如果從美國挖人,必須是德裔美國人,忠誠度上一定要可靠。

    所幸德裔在美國的人口比例還是非常龐大的,佔了美國人口總數的15%,大蕭條時期生意變差被裁掉的工程師中,德裔也多如牛毛。在一年的時間裡,從美國被吸引回德國加入戴姆勒奔馳的研發人員就多達數千人,前期的逆向解析挖潛的工作進展得很順利。

    1932年,奔馳公司在歐寶的4噸級輕型卡車基礎上,結合自身的奔馳l5卡車優勢,通過增加驅動輪和輸出功率的方法,完成了載重7噸和12噸級載重卡車的研發工作。不過隨後瓶頸也就隨之而來了。

    「蒙斯克先生,我們通過仿製歐寶的設計,已經完成了7噸級和12噸級的載重卡車的定型,我們最新的v6缸柴油機就足夠驅動這樣沉重的車輛了。您可以看一下我們的展示。」

    奔馳公司的奔馳的項目負責人在維勒安的面前展示著幾輛最新試產的新型卡車,那些測試車型都裝載了足夠多的負重以驗證載重和地形適應能力。

    「我們使用4*2和4*4的底盤,配合我們最新的v6缸發動機,效果非常好,即使是路面非常不平整的路面也可以安然使用,滿載情況下全出力爬坡也可以達到12°。但是如果要進一步做大的話,我們就面臨幾項比較緊迫的材料瓶頸。您說過在材料工程上會給予我們以技術支持的,所以我們只能指望您了——也許還有您持股的法本化學。」

    「問題出在哪裡?是動力不足麼?」維勒安的第一反應就是動力問題,因為要把載重車輛做大,最大的問題就應該出在這裡,只要動力解決了,板磚都能飛上天,其他的結構強度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恰恰相反,在動力問題上我們經過刻苦的研發倒是解決得差不多了——最多就是引擎體積和結構散熱優化上可能還有比較大的改進空間,但是動力輸出是絕對沒問題的。我們最新的車用v8,v12缸大功率柴油機研發成功,其中v12發動機輸出功率可以輕鬆超過200千瓦,v8也有接近150千瓦。足以驅動載重30~40噸級的卡車。」

    「那麼,問題究竟是出在哪裡?」

    「我們沒有足夠強度的輪胎來承受如此沉重的車輛——目前任何一種法本化學改良的橡膠材料製作的輪胎都不行。另外一個問題是,因為單軸車輪上承載的壓力太過巨大,我們的傳動系統有些問題——發動機的馬力足夠大,但是傳動機構中的軸承卻承受不住那麼大的磨損。」

    「居然是這種小問題?你們就沒試過增加車輪和傳動軸的對數麼?」

    「這不是小問題……增加輪數和軸數當然有考慮過,可是軸數也不是說增加就可以增加的。這會導致傳動機構的進一步複雜和動力系統本身重量的大大增加,而且車輛的越野性能和穩定性也會有很大的損害。這樣的話我們就不能保證車子的穩定性了,而且需要進一步加大引擎的功率。」

    「好吧,輪胎的問題我會交給法本化學的人解決的,軸承的話只能去施韋因富特找專業的廠家了,不過我們可以提供一些鋼材改良的配方。就這麼說定了,你們先按照6*6和8*8兩種底盤方案深化設計,到時候你們會得到適合的輪胎和軸承鋼的。」

    「是不是等你們那邊出來新的成果之後我們再繼續……不然的話萬一到時候瓶頸無法解決的話推倒重來的投入會……」

    「按照我說的去做!如果到時候搞不出來,所有的研發經費我買單,好了,你們可以去執行了。」

    …………

    回去之後,維勒安思考了一下問題的來龍去脈,又找伊莉雅查詢了一些數據資料,才發現自己一開始確實把輪式車輛的大型化問題想得簡單了。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一直缺乏重型的載重車輛和集裝箱運輸業,這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瓶頸就是法國人在1940年代末和1950年代分別發明了子午線輪胎和無內胎輪胎這兩項技術。正是這兩項技術的發展讓耐壓能力足夠強大的新式輪胎解決了輪式車輛載重能力的瓶頸。

    維勒安一直忽視了輪胎這種不起眼的小玩意兒。現在看來這實在是大錯特錯了。想到這裡,他馬上打電話找了法本化學的負責人卡爾.博施。

    「嘿,老卡爾,我是維勒安。有個問題想向您咨詢一下。我記得我們前幾年就開始搞合成橡膠工業了,最近進展怎麼樣,市面上的輪胎製造商已經接受了我們的橡膠了麼。還有就是想向您瞭解一下我們的強化合成纖維的研發進度。」

    「哦,威廉啊,你這個甩手掌櫃!居然那麼久都不過問公司的事情了,怎麼,現在倒有用上我們的地方了?我們從原油中合成的橡膠目前性能還不是很穩定,和調質後的天然橡膠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啊。強化合成纖維方面好一點,有了你提供的一些工藝配方設計思路,目前我們已經搞出了一種被命名為『芳綸』的聚合纖維了,主要是依靠苯類原料制取的。」

    「卡爾,你聽著,我準備成立一個專門搞橡膠輪胎的工廠,這個項目是元首的需要,你可以把法本的團隊借我用一下麼,我們可以直接用新公司的股份結算。」

    「這當然沒問題了,現在你才是頭兒。不過我能問一下你有什麼方向規劃麼。」卡爾出於對技術的好奇,還是忍不住要追問。

    「確實,我也想過了我們現在的合成橡膠工藝還不成熟,要讓合成膠完全取代天然膠是不現實的。我準備以後我們分成兩塊業務——一部分仍然繼續研發純石化合成橡膠,這是我們的技術優勢,絕對不能放棄,至於產品的用途,可以盡量讓其能夠替代一些傳統橡膠的氣密、防水材料和質量要求不高的輪胎。

    而高端輪式車輛——尤其是載重車輛和軍用輪式車輛用胎,我們應該把精力放到改良天然橡膠處理工藝來解決。」

    「威廉,你的想法確實很不錯,不過談子鋪的有點大——雖然我相信你有足夠的資金運作這個問題,可是有一點你有沒有想過,我們德國的天然橡膠資源有多麼匱乏——從東南亞到北歐,整整兩萬多公里的運輸里程,如果一旦局勢不穩,我們不可能指望得上天然橡膠。你之前把合成橡膠的研發計劃和部分工藝構思交給我的時候,我也覺得這只不過是一個天然橡膠的替代品而已,並不是非常重視。可是這兩年來這個項目甚至已經得到了元首本人的多次關心。他在和我溝通這個問題的時候,對於德國將來如果遭到封鎖時如何解決橡膠和其他石化產品來源深感憂慮。我們作為普通的企業家,不能光想著經濟和錢途。元首的顧慮也應該去滿足。」

    「這點你放心,我會留心的。」

    和卡爾博施溝通完之後,維勒安開始覺得自己已經一個頭兩個大了,為了解決一個小問題,卻牽出了一連串的問題。他只好再次和伊莉雅詳細規劃了一番。

    首先,為了解決未來越來越多的材料工程的問題,維勒安出了兩千萬馬克啟動資金成立了一個材料研究所——最初始的人員班底是莫比亞斯化學試驗室和法本化學的石化、高分子研究團隊。考慮到金屬材料人才的不足,主要從蒂森鋼鐵和克虜伯、萊茵金屬、漢堡大學材料研究院等地方挖了一批金屬材料工程方面的專家擔綱負責,並按照汽車行業的老樣子,輔之以經濟危機時從美國聯邦鋼鐵公司、巴斯鋼鐵公司挖角的一些對美國現狀不滿的德裔研究人員。由漢堡大學材料研究所所長馬蒂亞斯.梅克倫堡教授主管,開始解決目前當務之急的各項問題。

    軸承的問題被交給了金屬材料課題組。維勒安讓伊莉雅把鎳鉻釩合金調質鋼材的配方進行了一些篩選和整理,安排材料研究所的人進行了分組冶金實驗。

    輪胎的設計和橡膠調質課題也被分別交給了相應的小組,橡膠調質維勒安沒有過多的過問,只是讓法本化學的科學家們繼續在氯化氨聚酯材料對硫化橡膠的改良效果上進行深入研究。輪胎設計組方面則讓他們利用鋼絲配以芳綸纖維製造子午線輪胎的骨架簾線,並且在成型的外胎結構內側噴塗聚氯烯類材料形成防漏氣塗層——製造子午線輪胎最大的瓶頸在於橡膠材料的強度,其次就是骨架簾線的抗拉伸能力,鋼絲配合芳綸的材料可以提供足夠的拉伸強度,而防漏氣的高分子塗層則是省略內胎防止漏氣的關鍵。

    經過一年多的實驗。最終材料研究組終於整合了幾個方向上的研究成果。完成了新式的高耐壓軸承鋼和無內胎子午線輪胎。維勒安馬上把這些新成果和戴姆勒奔馳的新式載重卡車進行了磨合測試,效果竟好得出奇。配合v12的200千瓦發動機,6*6或者8*4底盤的奔馳重卡可以輕易運載重達40噸的集裝箱並通過各種公路地形。奔馳公司的人也被這個勝利所鼓舞,表示如果有需要的話,他們只要進一步研發更強勁的引擎,未來結合8*8甚至10*10的底盤,哪怕80噸甚至100噸都不是問題。到時候汽車運載就可以和集裝箱甚至火車運輸無縫銜接——無論是船用集裝箱還是火車用集裝箱,都可以毫無問題地直接轉載到奔馳重卡上,一輛奔馳重卡就可以抵得上一節火車皮的載重。

    奔馳公司把新的載重卡車按照噸位命名為l2000/l5000和l8000,並準備全面向社會推廣。維勒安堅決地制止了這種行為——笑話,有些時候工業的發展需要很多的技術積累,但是有時候只是捅破一層窗戶紙。他可不想自己的創造幾年之內就被美國人或者英國人學走,不然的話,這些技術對海外貿易發達的英美的好處絕對比對德國的大得多。

    經過一番曉之以理動之以利的勸說——後期的話,還有希特勒授予的「德意志技術情報局局長」這個頭銜的威懾——戴姆勒奔馳總算是接受了維勒安的要求,沒有把新產品向社會公佈。但是要求維勒安保證至少每年三千輛的訂貨量。

    他們以為這是一個不可能的獅子大開口的條件,對方肯定不會答應,這樣自己就有向社會公開銷售的借口了。可是維勒安居然一口氣答應了。戴姆勒奔馳的負責人對此驚訝得下巴都快掉到地上了——一年三千輛幾十噸級的載重卡車,每年就是數千萬美元,十年就是數億美元,這已經相當於法本化學的總資產了,想不到對方居然如此有錢。

    …………

    維勒安站在古裡水壩上,看著下面工地上來往穿梭的奔馳l5000型集裝箱重卡,一股豪邁之情油然而生。一切都是那麼井井有條,也許幾年之內,這些重型裝備就不再需要在這個南美的崎嶇密林裡面躲躲藏藏了。很快,這些東西就會踏上德國的土地正式開始拋頭露面了。

    遠方的水庫區邊緣,數十萬公頃的荒地和叢林被平整出來,並且使用劇毒農藥進行了反覆地處理,整個園區都使用了塑料聚熱薄膜進行了覆蓋。在薄膜的裡面,從東南亞移種過來的防病蟲橡膠樹苗在這片紅土地上繁榮地生長著。這種樹苗品種的學名是「巴西三葉橡膠」,但是這種橡膠自從被發現後僅僅過了數十年,世界天然橡膠的最大產地就從巴西和委內瑞拉轉移到了馬來西亞和印尼。

    原因其實很簡單,不是巴西和委內瑞拉的熱帶雨林氣候不適合橡膠樹的生長和產膠,而是亞馬遜雨林複雜的生物種類環境讓橡膠樹會染上各種各樣難以解決的病蟲害。而東南亞雨林裡面的原生動植物品種卻不是巴西橡膠樹的對手——東南亞昆蟲不會去吃橡膠樹的樹葉或者果實,東南亞的植物生長和吸收養分的能力也不如橡膠樹。這導致了橡膠種植業在南美的萎縮和東南亞的繁榮。到1930年代為止,巴西和委內瑞拉起碼已經有20多年沒有橡膠產業了。

    可惜東南亞距離德國太遠了,這是一種不能容忍的產業格局。所以維勒安當機立斷從東南亞引種了經過最新病蟲害抗性基因選種的優質苗木,大規模移種到委內瑞拉的玻利瓦爾州——哦,忘了說了,因為這個世界現在還沒有發現dna雙螺旋結構,所以人類對於農業作物的抗性選種並沒有什麼系統的認知,維勒安的這種行為也就沒有被任何人注意到。當再過五六年,這些地方的橡膠樹全部成熟後,哪怕屆時德國的遠東航線被英美完全切斷,敵人也不能窒息德國獲取橡膠原料的氣管了。德國因為優質高耐壓橡膠材料的缺乏而不得不讓重型坦克使用繁瑣的交錯式負重輪設計的情況將永遠不再在這個時空出現。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