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都市小說 > 官路無疆

《》章 節目錄 1064 由衷稱讚 文 / 滄海而立

    攔截西江市委書記、市長,甚至時攔截省委書記、省長的事都時有發生。但法子想盡了,因為沒有資金,北街一直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水患問題。政府也查看了情況,啟動北街舊城改造工程。這個工程啟動之後,與此配套,政府將拿出七個多億的資金來完善這裡的民生項目。

    可是,就是這樣的拆遷,卻經過了足足兩年之久。

    到現在,還剩有好幾戶沒有簽約。

    這個擁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江省城,和中國任何一個省會城市一樣,這些年既享受了發展進步帶來的方方面面成果,也滯留了改革陣痛中無以消解的種種頑疾。觀其歷時兩年的拆遷過程,其房屋徵收過程中所反映出的人事關係之複雜,規範徵收的難度之大,歷史遺留問題之集中,令人瞠目結舌,難以置信。

    原因,西江市下面的北江區歸結最「和諧陽光拆遷」,他們沒有像中心區域所在的區那樣搞「強拆」,可「各諧拆遷」似乎又進行不下去了。

    這真是不同的情況,對比著來啊!

    曾省長調查著,還真是感覺內涵豐富了起來。

    西江市北街區還真還了一個一切為拆遷戶著想,沒有政策,就「摸石頭過河」,採取政府主導,部門負責人包幹上門宣傳政策、化解矛盾、扶貧幫困等人性化的手段,派幹部和每一個拆遷戶協談。

    可是,至今為止,雖然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但在這次拆遷過程中,整個個北街區上下為此動用的人力、物力、財力遠遠超過了預期的計劃,僅就幹部上門做工作,沒有一戶上門少過七八十次。不僅如此,區政府所承受的壓力和風險已經不堪重負,「我們這幾年,恐怕再也不敢提拆遷二字了。」

    那留下的幾戶不拆遷出來的居民更是有一番說詞。

    「修成最美的一條街與我無關,補多少錢我才關心。」

    「我這一輩子沒沾過政府什麼光,讓我遇到拆遷是運氣好。這樣發財的機會來了,我不多要點錢,以後還有什麼機會要?」

    「千年等一回!遇上拆遷等於中了頭彩,我要用它享用一世!」

    「你說我要錢不要臉也沒關係,有的人為了錢還去殺人,我不要臉又算得了什麼?」

    曾省長在微服私訪中,從這些拆遷戶的心態,可想而知工作的難度。

    北街區政府的幹部說,「政府要求講公平、講良心,幹部上拆遷戶的門怎樣進門,怎樣說話,遇到尷尬局面怎麼辦?成了每一個上門做工作的幹部每天都要絞盡腦汁去想的最頭痛的事。」

    為了進一步印證結果,曾省長堅持親身去棚戶區看看,可還不願簽訂拆遷的這幾戶居民還真是難找。多方打探,得知一位戶主在一片菜地裡勞動。

    大熱的天,頭頂烈日炙烤,地面焦乾滾燙。一位街道幹部不停地抹著臉上的汗水,一步不落地跟著一個六十來多歲的老人,行走在菜田里來回穿梭,他想通過幫助老人噴肥料,做通思想工作。

    可老人絲毫不為所動,一桶肥料完了,全身衣服汗得透濕,擰得出水來,老人背著桶頭也不回地就走了,只撂下一句話:「我的房子不拆!」

    這位街道幹部竟然沒有想像中的那般暴怒,見怪不怪的搖頭作罷。

    曾省長上前就問了,「這麼不近人情,你好像不生氣?」

    「習慣了。」

    那名幹部真是習慣了,他說:「這一家我跟了一百七十多回了,就因為拆遷條件滿意不了他,硬是不同意拆遷。我估計不跑上兩百回,他是不鬆口的。」

    「你還真有毅力。」

    曾省長是由衷的讚了一聲。

    那名幹部中一位四十多歲的漢子,臉色黑黑的,人看上特老實,「你們是…?」

    曾省長淡淡的笑笑,「我們出來隨便走走,沒影響你工作吧?」他沒說身份,還掏出煙來散了一根過去,「群眾工作很難做,但有耐心就會有收穫。」

    「是啊,幾千戶的工作都做下來了,還余幾戶,無論如何也要做下去的。」

    「你是哪個街道的?」

    那位幹部笑了笑,「上河街道副主任羅剛…」

    「你工作做得不錯!」

    「唉。」羅剛歎了一口氣,道:「做這工作快兩年了,有時真是疲憊極了,前幾個月我們也鬆懈了一下,這不聽說省裡來了一位務實的省長麼,講了要講效能,可我們街道這一級,效能有時急不來,於是我們就只好這樣天天與拆遷戶軟磨硬泡,希望有朝一日能打動他們…」

    「一定會的。」

    一起坐到了菜地邊,曾省長就與這位街道的事主任羅剛聊起了北街搬遷的事來,據羅剛講,這裡的故事太多了,難度很難說清,特別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當他們得知自己的房屋列入拆遷範圍後,怎麼也不願意搬遷。有一位老人的工作不好做通,他曾經經過多方打聽,得知老人有個兒子在沿海打工,電話號碼撥了上百次,仍然是用戶已關機的提示音。他沒法,只好直接前往沿海,到其所在的區域打聽。好不容易見了面,可人家說:「我現在都生活這個樣子,咋還顧得了家啊!」

    羅剛沒有放棄,「你顧不了家,正好幫助家人拆遷之後,由政府讓他們住上新房,過上新的生活……」

    幾天不捨不棄,最後硬是讓其兒子回家呆了一個星期,才算把老人的思想做通了。

    這還算順利的,羅剛介紹,街道有一位女幹部劉曉華記得,每次到一個叫戶主家去做工作,戶主都不在,家裡只有一個身患癌症的七十多歲婆婆。她上百次到這戶人家,每次進門,看到老婆婆,她都會發自內心親熱地喊上一聲「大娘」,口氣比喊自己的媽還要親熱。看到婆婆在種菜,她就幫著提肥料;看見老婆婆烤火爐壞了,就趕緊拿到外面去修;沒有什麼事情做,就陪著老人聊天。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