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唐富家翁

正文 第171章 司農寺! 文 / 砍刀

    求收藏、票票、一切求——

    此時的秦軒還忙碌在田間,八月的天氣火熱,太陽炙烤著大地,看望遠處田間,農民們帶著草帽,在無垠的田間勞作.

    現在棉田做的疏葉以及棉株側枝的打頂,因為棉花就開始陸續開放了,需要大量的光照。

    如果棉葉過於密集,將影響到棉桃的光照,越遲開花,將影響到棉花的質量。

    在秦軒的前世,棉田在棉花開始開放的的時候,都要噴灑落葉素,一是用來減少棉葉的稠密,使棉桃均勻的受到日光的照射,二來也便於棉花開放後的採摘。

    秦軒帶著一群學童,在地裡給他們分配了任務,一是幫著疏葉,二是注意每畝田里棉花成熟棉桃的數量。

    秦軒這樣安排是有道理的,這樣能大概算的出棉花的產量,有讓孩子們可以提高觀察思考能力。

    學童們來到農田,那就是放風一樣,難得不需要識字訓練,都撒著歡的跑向給自己分配的棉田中。

    秦軒發現種植的這些棉花和秦軒前世所見到的都不太一樣,首先是植株的高度。

    棉花植株的高度都比較平均,基本在一米左右,植株很粗,基本所有的植株都比成人的大拇指還要粗些。

    另外一個就是開花的時節基本一致,花落結果,棉桃長成後,比秦軒前世的棉桃要大一半,每株結桃也都在十五個左右之間,很均勻。

    棉桃的大小也很均勻,個頭都差不多,而且開始棉株開始結桃後,棉株的生長就慢慢停頓下來,打頂後,雖然側枝有緩慢成長,但是長勢不明顯。

    秦軒特地留下一畝地沒有打頂對比了一下,才發現這個事情,如果棉花收穫後沒有什麼改變,明年就不需要打頂了。

    還有一個就是,目前棉桃生長停滯了,棉葉開始陸續發黃掉落,受光照越多的地方,葉子落的越早。

    棉花出現這樣的事情,秦軒很是高興,這個就是說明這個棉花不需要打頂,疏葉,這一切都是棉株自然完成,這樣可以減輕棉農很多工作。

    看樣子秦軒戒指改造棉種很是厲害,而且根據棉桃的數量和大小,秦軒估計籽棉的畝產量將達到一千斤左右。

    這個棉花太牛叉了,這是秦軒想到的第一個念頭,簡直就是一個「超級棉花」

    「秦老弟,你的這些個孩子們真是不錯,看著一個個的都守紀律,而且知書達禮的」劉燁真笑著說道。

    「呵呵,這幫小子,還算聽話,也沒叫人少操心」秦軒笑著說道。

    這個劉燁真和魏華林是司農寺諸屯錄事,九品小官,唐朝主管農業的部門不是很明細,不像秦軒的前世,每個部門分的很清楚。

    唐朝這個時代沒有農業部,工部也可以管,戶部也可以管,司農寺是隸屬工部下的一個部門,在龍朔年間改為司稼寺。

    司稼,是掌巡視田野之稼,辨析谷種及其所適宜種植的土地,公佈於鄉里,按年成上下制定徵收賦稅之法,並掌調劑民食。

    「稼」這個字就可以看出,分開就是家裡的禾苗,這個時候的司稼寺還是有一定作用的,有專門的部門來指導百姓種植農作物。

    鹹亨年間又改回叫司農寺,主要是為皇家服務的,地方上的事情就不管了,農事一切歸地方管理。

    這個劉燁真和魏華林兩個諸屯錄事,算是個和農業沾點邊的人員,比較懂得農業的一些事情。

    司農寺,這個主要變成為皇家服務的對象了,地方百姓只要是由司田來管理,國家始終沒有一個類似於秦軒前世時的專管農業的農業部,對於一個農業國家來說,這個也是一個悲哀吧

    李琬要求父皇唐玄宗派遣這樣的人手跟著秦軒,最少他們懂得農事,要是派個不懂農事的來,還不鬧笑話。

    唐朝這個時代,懂農業的往往是農民自己,種地都是祖輩傳下來的,真正的官員多是士子出生,大部分不懂的農事。

    但也不是就沒有人懂得,總有些人喜歡一些奇技『淫』巧的東西,劉燁真和魏華林就是這樣的,在皇家園林和一些皇莊裡,經常接觸農事,加上喜歡問,喜歡鑽研,對農業的一些事情,反倒比那些在上面的要知道的多。

    地方上的主管農業的部門,也是以農田水利、屯田管理、農業稅收、畜牧管理為主。

    專門主管農業發展,農作物的研究、種子的優選優育的部門就沒有,難怪古代的農業落後,一個農業為主的國家,沒有專門主管農業的部門,能不落後嗎?

    倒是為皇家服務的工作分的很細,司農寺一般設有:卿一人,從三品;少卿二人,從四品上。掌倉儲委積之事。總上林、太倉、鉤盾、霢(mai脈)官四署及諸倉、司竹、諸湯、宮苑、鹽池、諸屯等監。凡京都百司官吏祿稟、朝會、蔡祀所須,皆供焉。藉田,則進耒耜。

    皇家大到一日三餐的飲食起居,小到洗澡的池子,木炭,夏天用的冰塊,出行的車馬諸如此類的都有專人管理。

    司農寺說穿了,就是為皇家服務的一個部門,跟平民百姓p關係沒有。

    秦軒瞭解了這些,覺得很鬱悶,鬱悶也沒用,該幹嘛還的幹嘛,秦軒所作的主要是為百姓好的事,好事就的繼續幹下去。

    秦軒雖然是無職權的散官,可是畢竟要比劉燁真和魏華林要高的多,剛在一起共事時,兩個人對秦軒還是畢恭畢敬的,口稱「秦大夫」把秦軒那個叫的鬱悶,聽著也彆扭。

    秦軒也是個隨和的性格,就叫他們稱呼自己為老弟,把自己當兄弟一樣對待就可以了。

    剛開始劉、魏二人人還不習慣,慢慢接觸多了,覺得秦軒很隨和,沒有一點架子,他們兩個才瞭解了秦軒,畢竟兩個人的年齡要比秦軒大,也就秦老弟的叫起來了,三人之間的關係也處的很好。

    秦軒的農莊經常就是他們喝酒的場所,喝多了就住在農莊上,現在兩個人乾脆就住在秦軒的農莊上,也不去州府安排的地方住了,好在秦軒的農莊和棉田挨著,這倒是方便了兩個人。

    至於其他的那些人,該住哪裡還住哪裡,再說了,秦軒這裡也沒有那麼多地方住,十幾個人也安排不下。

    劉燁真和魏華林兩個住在農莊裡,時不時的也到農莊蒙學裡去聽算學課,對於這個新奇的阿拉伯數字,兩個人也是很高興,如此簡單的計數方法,兩個人一下就發現了其中的好處。

    特別是記賬方面,平時可是沒少纏著秦軒討教這方面的知識,秦軒也是有問必答,秦軒要求兩個人有空閒時,時而也給學童們講講農業園林方面的知識。

    畢竟秦軒和他們比起來,對這個時代的作物的瞭解沒有他們兩個多,這也是互補不足吧,兩個人也是欣然答應,一天到晚也是田里,蒙學裡忙的不亦樂乎。

    秦軒在忙著這些事情之外,也沒忘記玻璃的事情,主要就是製作一個用於吹玻璃瓶的吹管。

    這個吹管在秦軒的前世就不叫事情,可是這個時代,就沒有很好的辦法,畢竟是個需要長一米二左右的較細的鐵管或者銅管,用澆鑄的辦法很難搞。

    秦軒自己是沒有辦法,只好又求助張兌,找州里的工匠們想辦法,秦軒只是給在他們提供一些方法,具體的他們去做,秦軒也想到,這個應該難不住這些工匠們。

    沒有吹管,就別想製造出瓶子,玻璃瓶不像玻璃碗和杯子用澆鑄的方法可以製造。

    只有製造出吹管,才可能製造出玻璃瓶以及更精美的玻璃器皿,這個時代這些可都是賺錢的好東西。

    秦軒還專門選了十幾個身體較好而且心細的人每天練習肺活量,用竹管吹完整的羊皮縫製的氣囊,不要小看吹制玻璃瓶這個手藝,沒有很好的肺活量,還真不容易吹的出來。

    這一切都的提前準備,一旦吹管製成,就可以開始練習吹制玻璃瓶,有了透明的玻璃瓶,玉露酒往裡一裝,用軟木塞塞住,那個看起來就有了檔次。

    再製造些高腳杯,玉露酒、金露酒和玉液酒想不賣高價都不可能,想想秦軒就覺得開心。

    金露酒是今年六月收的杏釀造出來的,顏色金黃,有杏的濃郁清香,酸甜可口,酒精度大約也在二十度左右,目前窖藏了有二十斤裝的一千多壇。

    人的聰明才智不能小看,古代的人也一樣聰明,秦軒提供給工匠的方法製作出來的銅管不好使,銅管接縫處漏氣,而且很難看,很是不平整。

    工匠們根據秦軒提供的澆鑄銅板,卷在鐵棍上敲打合縫的方法,想到了把泥包裹在筆直木棍的外面,在泥范裡澆鑄,終於製作出了銅管。

    鐵管也實驗了,因為生鐵沙眼較多,就放棄了,秦軒拿著這銅管,真是開心。

    銅管內壁也光滑,外壁也被打磨的光滑平整,很不錯,整個管子的直徑在兩厘米,整個銅管泛著肉紅的光暈。

    管子既然做了出來,秦軒自然是少不了獎勵這些工匠,參與的工匠一人給了五貫酒菜錢,玉液酒一瓶。

    秦軒讓工匠們繼續製造管子,做夠二十根,暫時基本夠用了,還有個問題秦軒沒有說,既然能製作出銅管了,是不是可以把這個銅管用來製作火槍。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