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唐富家翁

正文 第196章 定計 文 / 砍刀

    拜求收藏、票票。

    ****************

    薛仁貴率兵至烏海,果然吐蕃軍隊不防,在河口(今青海瑪多)與吐蕃今相遇,由於猝不及防,被薛仁貴率軍攻破,薛仁貴隨機攻佔烏海城,以待後援。

    然而郭待封沒有聽從薛仁貴的命令,自恃大唐名將郭孝恪之後,不服薛仁貴管制,帶兵跟進,還沒到烏海,沒有和主帥匯合就碰到了吐蕃相論(吐蕃的官職,相當於宰相)欽陵率領四十萬(也有說二十萬)吐蕃軍相遇。

    這個結果就可想而知,兩萬對四十萬,哪怕就是二十萬,吐蕃天時地利人和都佔據了,結果就是糧草輜重盡失,唐軍大敗,遭遇戰就是如此,都沒有準備,人數多的一定佔優勢,而且是十倍的兵力,不敗才怪。

    還有一點,那就是唐朝時雖然唐軍不缺馬匹,但是騎兵的數量還是遠遠不能和吐蕃比。

    唐軍的騎兵數量大概是占軍隊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吐蕃軍隊則是騎兵為主,這點上吐蕃就佔據了優勢。

    雖然唐軍有陌刀,對付騎兵的利器,但是在高原上,穿著沉重的鎧甲,拿著幾十斤的陌刀,高原反應足以叫這些陌刀隊成為騎兵屠殺的對象。

    雖然大非川海拔在三千左右,但是對於平原上生活的人來說,在這個海拔高度如果不做劇烈運動可能不會有什麼問題,高原反應的人很少,但是一旦雙方開戰,運動起來,立刻就會出現心慌氣短,胸悶憋氣,就是惡狼也變成綿羊了。

    薛仁貴無法繼續在烏海城據守,只好撤退到大非川,沒有糧草輜重,只好速戰速決,拖的越久,情況就對唐軍不利。

    唐軍的八萬多人對上吐蕃的四十萬左右的人,而且還有高原反應,水土不服,結果就是戰敗一條路,而且是毀滅性的戰敗。

    還有一條,就是唐軍在大非川戰役之前,和吐蕃真正的戰鬥只有一次,而且規模不大。

    也就是松贊干布求取文成公主不成,攻打松州(今四川松潘縣),唐軍予以反擊,這條路也是吐蕃和大唐的另一條通道。

    這個戰役也算是攻防戰吧,唐軍算不得進攻吐蕃領土,自然不會出現高原反應,而且松州那裡的地勢也不利於大規模作戰。

    其實大非川戰役,唐軍可以說沒有任何勝算,就算是雙方人數相等,高原反應唐軍也受不了。

    所以說攻打吐蕃,如果不是穩步的一步一步推進,逐漸的適應高原反應,到了海拔四千到五千多的地方,唐軍只能是羊入狼群,連還手的機會都沒有。

    青藏高原上海拔四千多的地方比比皆是,而且都是必經之路,想要速戰速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秦大人說的有道理,難道就沒有別的方法了?總不能就看著吐蕃這樣四處劫掠而不管,這對我們來說是恥辱啊,軍隊就是用來保家衛國的,看著百姓受到外族的欺凌而束手無策,於心何忍?」王斛斯痛苦的說道。

    「秦大人也說了,還有一個辦法,就是朝廷先要在高原上訓練一批軍隊,為以後作為進攻吐蕃的先鋒,這也是個長期的計劃。這只軍隊經過適應性訓練後,可以時不時的去騷擾吐蕃,全部是騎兵,機動性強,這樣吐蕃四處劫掠時就的有所防備了,不能隨意出動了。可解暫時之需,解決吐蕃必須在解決了大食之後,才能對吐蕃作戰,最少也的先解決了大食的威脅之後。因為大唐不可能兩面作戰,去對付吐蕃和大食。解決吐蕃問題,就必須先把石堡城拿下,這樣就可以防止攻打大食時,防止吐蕃在身後搗亂,拿下石堡城,吐蕃就給圈在高原上,石堡城的險要,只要糧草充足,就是再多的軍隊也沒辦法」封常清說到。

    「嗯,這個也是個辦法,只是秦大人對於高原作戰的說法以及出現的問題,以前朝廷沒有考慮到,也可以說是沒有人知道這些事情,只是知道進入吐蕃領土作戰,軍隊病員增多,戰鬥力遠遠不如平原上,具體原因誰也不知道,有了秦大人的解釋,瞭解的情況,這下朝廷就可以針對性的作出部署,解決吐蕃只是早晚的問題,不可能只是一味的防守而不進攻」王斛斯說到。

    「大人,此次突騎施集結兵力犯邊,這個蘇祿十分可惡,朝廷以前待他不薄,這麼多年不倒不知圖報,反而在安西四處劫掠,實在是人神共憤,如果能將其擒殺,是最好不過了,免得他禍害邊關百姓」封常清氣憤的說道。

    「蘇祿此舉,也不是簡單的劫掠,這次大舉集結兵力,我們不可掉以輕心,以前突騎施是朝廷對抗大食的橋頭堡,突騎施和大食是水火不容的,從開元五年開始,確反過來了,蘇祿不停的在安西四鎮和北庭劫掠,但是都沒有這次集結這麼多兵力,這裡面一定有很大的陰謀,估計突騎施這次是鐵了心要謀取安西,不是以往的簡單劫掠。根據我們的探子回報,見到有大食的商人進出蘇祿的牙帳,估計蘇祿得到大食的資助了」王斛斯一臉擔憂的神色說到。

    「大人,這個可能是一定的,要不然蘇祿也沒那麼大的膽子和朝廷對抗,突騎施和大唐比起來是螞蟻對抗牛,沒有大食的支持,他怎麼敢貿然進攻大唐?還有一點,我們也不能不防備吐蕃,在這期間,疏勒鎮和于闐鎮也的小心才是,如果我們和突騎施打得火熱,要是吐蕃在後面插一刀就不好了,不得不防呀大人」封常清心憂的說到。

    「常清說的是,朝廷也應該很快會有詔書下來,具體的如何,等朝廷的詔書吧」王斛斯說到。

    「龜茲裡京城路途遙遠,我們可以先計劃部署,以防萬一,我們可以先行集結兵力到撥換城,準備糧草輜重,探查路線,為開春的戰鬥做準備,先做兩手準備,有備無患」封常清說到。

    「嗯,這樣可以,常清說說你的看法」王斛斯笑著說道。

    「大人,在下是這麼想的,如果這次蘇祿集結大軍主力攻打北庭,撥換城是襲擾,這個就是蘇祿希望襲擾安西拖住我們的兵力,使我們不能援助北庭,我們可以將計就計,放進這股襲擾的突騎施軍隊,然後圍殲了,這時大部分兵力都被蘇祿調集到攻打北庭,我們可以派出一部精銳,換上突騎施士兵的服裝,由這條路返回突襲蘇祿的牙帳碎葉城,這時留在後方的一定都是老弱婦孺,再說又是突襲,沿途不留活口,如果能突襲成功,就斷了蘇祿的後路,兩路夾擊,大人,蘇祿往哪裡逃?難道還不授首?」封常清看著王斛斯說到。

    「好計!雖然冒險,但是十分可行,如果成功,蘇祿一定在小牙帳弓月城,把蘇祿圍在弓月城一舉擒拿,這可是對朝廷,對安西、北庭來說,不但解決了安西及北庭的圍,而且還收回了碎葉城及弓月城,這個可是大大的功勞,這個一定的好好計劃計劃」王斛斯興奮的說道。

    兩人是邊吃邊聊,逐步完善了計劃,初步計劃抽調疏勒和焉耆一半的兵力,在加上一部分安西本地的居民組成一隻一萬人的騎兵突襲軍隊。

    三千精銳為前鋒,一人雙馬,七千後續部隊掃尾跟進,寸草不留,安西本地居民可以說是全民皆兵,趁著這個冬天冬閒,組織起來加以訓練就可以了。

    此戰最主要的部分就是要把進攻撥換城這部分兵力迅速圍殲掉,不能放跑一個,否則計劃就有洩露的危險。

    突騎施這部分突襲軍隊不是主力,要翻越達阪,不可能帶太多輜重,要以戰養戰,都是輕裝。

    安西突襲圍殲的部隊速度和隱秘性是第一,一個計劃不當,就有可能放跑蘇祿,導致計劃失敗。

    所以這個計劃為了保密,在計劃實施前只有王斛斯和封常清兩個人知道,而且要朝突騎施派去大批的探子,收集情報,為計劃實施做保障。

    突騎施是西突厥的別部,西突厥有十姓部落,分為五弩失畢部,五咄陸部,置五大啜,突騎施就是五大啜之一的賀邏施啜。

    遊牧民族有個習慣,一旦有戰爭,全民皆兵,青壯都上戰場,因為搶回的東西按部落出兵多少來分。

    所以一旦決定出去劫掠,部落的青壯基本都是上了戰場,留下的都是婦孺老弱。

    就算蘇祿的大牙帳碎葉城有留守部隊,但是絕對不會太多,這就給封常清這個計劃有了可實施的空間。

    就算不攻打碎葉城,也可以繞過去,去堵截蘇祿,留少部分軍隊恐嚇守城之敵軍,碎葉城的那點軍隊絕對不敢出城,而且還有唐軍還有後面的七千收尾軍隊。

    一旦碎葉城守軍出城追擊先鋒的突襲唐軍,正中收尾唐軍的下懷,就可以輕易攻佔碎葉城,而且還可以和先鋒突擊軍夾擊碎葉守軍,一舉殲滅。

    此計策是一環套一環,環環相扣,那一部分出錯,都可能給突襲的部隊帶來不可估量的後果,如果焉耆那邊的一條路可以通過,蘇祿是後有追兵,前有堵截,插翅難逃。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