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其他類型 > 尋找足彩王

正文 第十章 扯淡永遠無定論之亂辯 文 / 更童

    張彬瑋這幾天正在看一本叫《走向崇高》的書,大談人的高貴與承擔精神。

    胡嘉峪剛讀完《莊子》,唏噓不已,呼籲大家都學一學莊子的灑脫。

    呂任波上網剛回來,大呼身邊沒有幾個養眼的美女,說發現個一ye情的網站,可直接聊天,太撩人了。

    郭昊常歎息世風啊世風,何時能民德歸厚。

    學法律的任亞傑解釋說:「其實從法律的精神上來說,抱有任何主觀意圖都是無過錯的,但行為上一旦做出違反道德的事情則會有消極的後果,只在腦子裡想一想無所謂,強姦算有罪,但意淫無法定罪。」

    張彬瑋說:「非也,人的有目的行為全是受意識支配,經常想,有機會就會做,整天想著強姦,遇上機會可能真就辦了,而內心經常約束反思懺悔罪惡動機的人即使遇上同樣的機會可能就不辦。所以一切道德教化首重內心,心中賊不可不防,防住心中賊自然就沒有世間賊,在上帝那裡,意淫也是罪。」

    呂任波:「我*,這其實是人之常情,連想都不讓想還能活嗎,可能嗎?」

    任亞傑說:「然而法律則首重行為,意圖只是作為量刑的參照,其實中國歷史上因揣摩心意而被誤解冤枉的人多了,秦人懷疑鄰居偷斧子,怎麼看鄰居一舉一動都像是偷斧子的人,後來自己找到了,怎麼看鄰居都不像小偷。歷來皇帝擔心大臣謀反,一旦大臣的行為引起猜忌,就有可能被扣上意欲謀反的帽子,被無辜冤殺的人有多少?所以定罪應以行為為準而不能去追究無犯罪行為的意圖。」

    呂任波:「謝謝任**官替我辯護,我在心裡請你吃飯,呵呵。」

    李宇琨說:「唉,平時怎麼樣的沒人管,只有在關鍵時刻才能檢驗一個人的真正人格來。」

    郭昊附和說:「就是,平時怎麼說其實沒用,還是到了事才能看出忠奸。」

    胡嘉裕憤憤的,「平日只談心性臨危以死報國,這樣的大臣於社稷有什麼用?」

    郭昊說:「總比平日說忠心耿耿,臨危變節強多了,歷史上有幾個身死殉國的大臣?絕大多數都貪生怕死。」

    李宇琨說:「其實也不能責怪他們,畢竟求生是生存第一本能,安全和發展是人追求的正常權力。個人主義認為個人是目的,國家和社會只是手段,說得多麼坦誠,集體主義光口口聲聲說為大家為他人,而骨子裡卻是在為自己,長此以往就會造成整個文化的虛偽,人都必須要戴上面具才能出門,都是為了這張臉。」

    胡嘉裕:「為了名節做奴隸。」

    任亞傑:「誰規定非得要為了名節,西方文化就接受寬容那些為了活命而投降的軍人嘛,換在咱這兒那就是叛徒,唉,沒意思,當個叛徒也不錯,多活一天是一天嘛。」

    李宇琨說:「我*,敵人來了一看打不過人家我立馬投降。」

    任亞傑:「明智,識時務者為俊傑,如果敵人用重金收買我,那我不說二話帶著全家老小棄暗投明去。」

    呂任波:「不用錢,只要給我倆av女.優我二話不說立馬代表祖宗改了姓。」

    郭昊:「改姓龜田,叫龜田大波。」

    任亞傑:「還是改姓**比較合適,**加大波,所向披靡。」

    古靈終於忍不住開口了,來了一句,「真娘齷齪。」而這句話是古靈在大學時代的三大口頭禪之一,另兩句是:「管他呢,反正都一樣,」還有「誰知道呢。」

    李梓嵐沉沉地說了一句,「都是被逼的,誰也別說誰。」

    古靈這段時間看了不少傳統經典,在課下也常與老師們交流探討,有一次他問科技哲學老師:「為什麼您總是說世界文化未來的出路在東方呢?」

    科技哲學老師回答得很風趣,「你讀過中國古代豎體的文本嗎,比較一下與西方語言有何感覺上的不同?」

    古靈一臉困惑,「沒什麼本質區別啊,都同樣地傳遞信息表達思想啊。」

    科技哲學老師笑了笑,「中國古代文體都是豎排,看快了就像是在不斷點頭稱是,而西方語言由字母組成線性結構,只能橫排,看快了就像是不斷搖頭否定,呵呵,這不僅是個巧合,而實際的情況是,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科技總是在否定前人,又總是被後人推翻或超越,黑格爾說過:『每一位哲學家都會站出來自豪地宣佈,以往的哲學是要麼不完善的要麼是錯誤的,真理在自己這裡,但是看看吧,抬其屍體出去的腳,就站在門口。』正是由於這種線型的語言構造使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只能一條路走到黑而不能像中國人從正反面或從整體上去把握整個世界,西方的科學後來總是被證實其局限性或謬誤性,比如牛頓經典力學後來在超宏觀和超微觀領域被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超越,而西方的醫學則在不斷否定中進步,昨天說闌尾切了無所謂,今天又證實闌尾對人體很重要不能隨便切除。總之,西方人總是在謬誤中探索真理,直到有一天,他們能回過頭來看看東方。海德格爾和維特根斯坦分別從兩條路線上宣佈西方哲學已走入死胡同無法找到出路。而中國的東西全是哲人內心對生命的體驗與對經驗的總結,如天人合一,陰陽五行,中醫養生,人體經絡,天人感應,風水理論等等只能不斷地被證實,而不能證偽,過去被認作是迷信的東西,現在恰恰被承認了,超驗的東西和獨特的修行方式只能留給信念,因此不能簡單地用對錯來定性。」

    古靈說:「那些哲人內心的體驗都帶著唯心成分啊,比如孔子的『人者仁也』與孟子的性善論,還有老子的道生萬物等等。」

    科技哲學老師:「聖人的理念是由己及人,只有達到他們的情懷才能感悟到他們學說的天理性,根本無須證據來證明,體悟而已。東西方文化各有各的學術體系,不能用一方去評定另一方。這個問題你可要去看梁漱溟的《東西方文化及哲學》。」

    古靈:「我有時間去圖書館找找,那中國傳統的算命占卜相面之類的東西究竟如何去看待?」

    科技哲學老師:「這些東西幾乎全是生活經驗的總結,肯定有准的時候,否則早就被時間淘汰了,傳不下來,但要說個其所以然來,我也不知它為什麼會准,也沒必要去探究,只要能拿來用就可以了,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用不一定是真理,但有用就可以有存在下去的理由。」

    古靈歎服,深刻。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