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回到明朝之國士無雙

正文 第一百零五章 局勢與對策 文 / 大明七哥

    某日,朱元璋升帳聚將,要在大帥府中與麾下重要人物一同共商大事,王閒當然也是必須到場,出現在大帥府中的還有幾張陌生的面孔,他們在後來,都將自己的名字牢牢的刻在了歷史上,比如:汪廣洋、楊憲等等。

    朱元璋攻佔集慶之後,他所把控的疆域西起滁州,東到溧陽,南達集慶,北至濠州,地跨長江兩岸,雄霸長江一線,而此時此刻的天下局勢是:東邊有元朝將領南霸天扼守鎮江,東南邊有張士誠佔據平江,東北面有張明鑒雄踞揚州,南面有元將八思爾不花駐紮徽州,西面還有一個巨無霸徐壽輝統鎮漢陽,在這極大超級勢力的周圍還有許多地盤都處在元朝將領的控制之中,更何況,還有一個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的元朝政府,一個天下紅巾軍總領袖的明王韓山童,稱得上強敵環飼,任重道遠。

    在朱元璋的大廳正牆上,高高掛著一張地圖,清晰而準確的標注著所有值得重視的勢力和他們所控制的範圍,這樣一比較,朱元璋就發現,憑他現在的實力,在這些大軍閥面前,依舊什麼也不是,真是人比人,活不成。

    「都說說吧,中國的土地太遼闊了,我軍縱使佔據了濠州和集慶兩座大型城池,可是和周邊的這些強敵比起來,還是一支不折不扣的弱旅啊,接下來,我們又該何去何從呢?」在分析了一遍天下局勢之後,朱元璋語氣沉重的問道。

    朱元璋說的是事實,上外有山,人外有人,這幾年全國各地都打的很熱鬧,湧現出了一大批英雄豪傑,越打越來勁兒,世界是發展的,朱元璋有所行動的同時,別人也不是整天窩在家裡睡大覺,所以相比之下,朱元璋還真的不足掛齒。

    但是這話朱元璋自己說說可以,別人卻是說不得,否則就叫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就叫擾亂軍心,就要惹上麻煩,所以,沉默了良久之後,所有人都將目光幽幽的投向了王閒,在場的眾人也只有王閒敢在朱元璋面前有啥說啥,這個出頭鳥,還是有你來當吧,我的神醫!

    「呵呵,那便由我來說。」王閒輕笑一聲,也不計較,他自然知道其他人的難處。

    「誠如八哥所說,咱們的勢力依舊很弱小,可凡事總要思前想後,我們較之以前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這是不可否認的,而且弱小有時候並不是什麼壞事,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適當的藏拙也許會更好。」王閒說道。

    其他人紛紛點頭,雖然不敢直抒胸臆,適當的表示支持還是必要的。

    「咱們是起義軍,就目前來看,咱們共同的敵人,也是最主要、最強大的敵人,還是元朝政府,咱們雖然四面受敵,但也從另一個角度避免了與元朝政府直接開戰,有周圍的大勢力做屏障,咱們這股小勢力就會安全的多,一句話,發展才是硬道理,越是不被人所重視,咱們發展的機會也就越多,阻礙也就越小,等到咱們暗中積蓄到了足夠的力量,到那時再去一步步實現爭霸天下的夢想也未嘗不可,所以我的意見就是九個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王閒擲地有聲的說道。

    啪!

    朱元璋端在手中的茶杯猛的被他狠狠一把按在了桌上,整個人肅立而起,面色激動的看著王閒,不住的點頭。周圍的其他人也是忍不住為王閒豎起了大拇指,眼中滿是讚賞之色,其實王閒講的這番大道理是人盡皆知的,可關鍵就在於他的一句話:發展才是硬道理,在他他的九個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真的是總結的太精闢、太準確、太到位、太得人心了,一下子就戳中要點,將眾人想說而沒有說的話完美的表達了出來!

    王閒輕笑,這是歷史的智慧,是屬於中華民族的智慧!

    「七哥此言神妙,深得我心!」朱元璋憋了半天,終於是道出了這樣一句稱讚。

    人在矮簷下,不得不低頭,伸頭是一刀,縮頭樂逍遙,該忍的時候就得忍,這些道理人人都知道,可怎麼把話說遠了,說的好聽,說的讓人接受,這就是一門語言的藝術了,表達一樣的意思,從王閒口中說出,就變成了運籌天下、帷幄江湖的絕妙策略。

    誠如王閒所說,眼下的局勢對朱元璋來說,看似不利,實則有利,當時的元朝政府正在集中精力和天下紅巾軍的總首領——明王韓山童作戰,韓山童將「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淋漓盡致的發揮,和元軍左右周旋,打起了游擊戰,讓元軍疲於拚命,無從下手,而在韓山童牽制住元軍的時候,張士誠又趁機發展了起來,再加上徐壽輝的從中攪和,反倒是讓元軍陷入了腹背受敵的被動局面之中,這麼一來二去的拉拉扯扯,紅巾軍便一天一天的發展壯大了起來,當時有童謠形容道:

    滿城都是火,府官四處躲。

    城裡無一人,紅軍府上坐。

    五六年間,紅巾軍長驅深入,來回的繞彎子,元朝軍隊使盡方法四處平亂,的確是沒有精力去顧忌朱元璋,也就是在這五六年的時間,朱元璋逐漸鞏固地盤,擴充實力,逐漸消滅群雄,開疆拓土。

    朱元璋所處地理位置的優越性漸漸的顯現了出來,有周圍幾大屏障保護著,使他無從受到元軍主力的攻擊,等到其他大勢力和元軍鷸蚌相爭、兩敗俱傷的時候,朱元璋相反的已經廣化民眾,成為了最強大的有組織有訓練有經驗的一股勢力,可以和其他勢力一較長短了,此消彼長的道理,大抵就是如此。

    就在朱元璋採納王閒的計策,養精蓄銳,蓄勢待發之時,天下已然大變。

    正當其時,韓山童早以在亳州自稱明王,麾下一文一武兩名左膀右臂,便是劉福通和杜遵道,其實以韓山童的威望、功績以及勢力,直接稱帝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問題就在這裡,「明王」可不是什麼普通的王,而是一個特殊的稱謂,是帶有宗教意味和歷史傳統的,差不多可以理解為光明神,是凌駕於帝位之上的。

    緊接著張士誠稱王,見號天祐,雖然因此拉了元朝政府的仇恨,高郵之戰,被打的幾近凋零,結果由於元朝政府內部矛盾,脫脫被貶,攻勢也就自然散去,張士誠危機解除,又繼續自稱誠王了,麾下三員大將便是自己的親弟弟張士義、張士德、張士信。

    韓山童不稱帝,是有著深層的原因,而且她不稱帝,自然有別人稱帝,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漢陽的徐壽輝,國號天完,這傢伙也是腦子被門擠了,不知道憋了多少天才憋出這麼個國號來,比大字多一橫,比元字多一個寶蓋兒,寓意就是老子要在文字功夫上穩壓你一頭,麾下的太師鄒普勝、元帥倪文俊、將軍趙普勝、傅友德四人被統稱為四大金剛,看著名稱就夠血性。

    最後就連揚州的張明鑒這傢伙也稱帝了,名字更**——青帝,麾下的軍隊成為青衣軍,這傢伙是個凶殘成性的貨,有一項特殊的癖好,就是愛吃人肉,喜歡生刮人肉片,人稱「一片瓦」也有「食人張」外號,可說是「食盡揚州人」。

    揚州城曾先後被張士誠和明軍兩次圍困,張明鑒竟以城中百姓人肉為守軍糧食。《明太祖實錄》載「明鑒等既據城,凶暴益甚,日屠城中居民以為食。」

    消滅張明鑒得到揚州後,朱元璋統計揚州戶籍,竟只剩下十八戶,消失的百姓大多皆為守軍軍糧了。後人便將當年這十八戶人家居住的地方成為十八家巷,沿用至今。

    而《元史》地理志中記載,揚州路人口記錄為「戶二十四萬九千四百六十六,口一百四十七萬一千一百九十四。」揚州路人口大多集中揚州城,元軍食人張部吃掉的百姓應該也不少於八十萬,慘狀更甚過於清軍揚州十日。

    《三國演義》中董卓當朝逼著大臣們吃人肉,一班大臣嚇得尿了褲子,唯有曹操毫無懼色,嚼的津津有味,其實在中國古代,吃人肉的記載很多,畢竟那個時候生產力低下,缺糧的情況時有發生,人在餓極了的情況下吃吃同類當然是很正常的了,正如陸雲珂在極度飢餓的情況下對王閒的鮮血產生了依賴性一樣,有些人養成愛吃人肉的習慣也是可以理解的,就像叢詩詩,不就是莫名的愛喝人血嗎?

    別人著急稱王稱帝,朱元璋不著急,還是做著他那個由明王韓山童冊封的大元帥,韓山童很高興,把朱元璋當成自己的心腹,其他人想打朱元璋的主意,不行,韓山童專門嘉獎了朱元璋,並且放出話來,有本事就來打我,誰找朱元璋的麻煩,我一定首先找他麻煩,這就讓朱元璋的處境更加安全了。

    朱元璋是知道讀書的好處的,他自己就讀書不多,很多事情都說不出個道理,多半情況下都是身邊的人替他說出了他想說的話,而且說的很漂亮,朱元璋又是領袖,不經常說話反而顯得很有威信,所以他也樂得裝下去。

    但是裝歸裝,自己心裡得明白,所以他一方面對讀書人很尊重,很客氣、很給面子,供他們吃好喝好睡好,讓這些人為自己出謀劃策,人才是最重要的資源,供養讀書人叫做養士,中國自古就有養士之風,戰國四大公子,哪個不是門下士子千人,朱元璋是個聰明人,很懂得以史為鑒。

    養士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這些人在地方上很有名氣,老百姓們都很尊敬很佩服他們,將士子招致麾下,也就等於間接的籠絡了民心,所以朱元璋每攻下一個地方,不僅對主動來投的士子以禮相待,而且還主動的尋訪士子,給予很好的待遇。

    朱元璋自己養士,但是他命令禁止麾下的將官和儒生文士交往,等於是直接壟斷了養士這一行為,這就是將士子的作用看的大了,事實證明他的大腦簡直是天才級別的,如果是武將和文臣分開來造反,那麼就都好搞定,但是如果文臣和武將勾結起來,那可就真是麻煩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