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 驚世東坡判案傳奇

正文 第二章 初到杭州 文 / 麥田行者

    此四人正是蘇軾、老管家蘇祥、書僮墨郎、丫鬟紫煙。蘇軾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宋神宗便委任蘇軾出為杭州通判。蘇軾厭倦了朝廷內的明爭暗鬥,將家眷安頓在京城。只攜最得力的三位家僕,日夜趕路,奔杭州而來,今日剛巧趕到富陽。還沒投店,就已破了一樁小案。四人心情甚是歡暢。

    富陽縣是滬杭甬「金三角」交匯點,杭州的西大門。此去杭州已近在咫尺。這一晚,四人棄陸改水,乘船順富春江東下。蘇軾站在船頭,眼見江面開闊,皓月當空,兩岸山脊起伏逶迤,重重疊疊,心中甚是寧定,禁不住吟道:「

    一葉舟輕,雙槳鴻驚。水天清、影湛波平。魚翻藻鑒,鷺點煙汀。過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畫,曲曲如屏。算當年、虛老嚴陵。君臣一夢,今古空名。但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

    一旁的老家院蘇祥不由讚道:「少爺,好詞啊。」蘇軾微笑不語。

    蘇祥略一思索,說道:「前朝的白居易也曾來杭州任過刺史。」

    蘇軾頷首,臉上顯出神往之色:「不錯,樂天流連於此處的山水。還曾留下三首《憶江南》,被人傳頌至今。詞中描繪的美景實在令人神往,幼時我每念及這三首詞,恨不能早日飛來這裡。今日終於如願以償。」

    墨郎、紫煙不知何時也來到船頭。雖然夜已深,四人卻均沒有睏意。兩個小童更是開心得很。紫煙興奮地說:「老爺,船家說明日一早就到杭州府了。」

    蘇軾點頭。心下思忖:朝內黨爭激烈,我屢次諫言,聖上都無採納。對我亦逐漸冷遇。一時無用武之地,實無再呆下去的必要。此番外任,遠離是非之地,心中再無煩擾之事。趁此機會還可平心靜氣仔細研習新法推廣以來的成效。看來這一遭杭州之行倒也未必就是壞事。

    蘇軾自顧思量。皓月之下,輕舟順江緩行,遠處杭州府已隱約可見。此番杭州之行,等待蘇軾的會是什麼呢?

    清晨,日光初起,鶯飛燕語,杭州府衙後院池塘邊,垂柳輕拂,彩荷掩映。滿園花開草長,青青柳絲織出一片青煙,爛漫桃花有如錦團紅雲,附近的山石鶯鳥都被染上一層薄紅。溪流中輕浮著嬌嫩的桃花瓣,那些桃花瓣隨溪流在園中曲折縈迴、潺潺流淌,忽而穿過玲瓏石山,忽而繞過古樸草亭,到白玉石橋下匯成一潭清池。池水如鏡,映出亭台樓閣、綠柳紅桃,也映出白玉石橋上一個身著寶藍色官袍,年紀四十歲上下的中年漢子的倒影。那人正悠閒地享受著清晨獨有的一份靜逸,不時將手中的魚食撒播向水面。他面白灰須,眉黑髮青,特別留意才能發現那一雙深眸下隱藏著冷漠和無情。水中的五彩游魚翻滾爭搶,不時躍出水面。一派生機盎然,中年漢子撫鬚而笑,看來心情甚好,能在此地享受美景的自然是杭州的父母官知州陳述古。

    此時一個乾瘦小個兒匆匆跑來,此人身穿蝙蝠花紋的煙色鍛馬褂,一臉尖頭鼠目,正是本府師爺周聰。只見其臉上有些焦急,跑到知州大人身前,雙手遞上一封信函:「大人,吏部來的官文。」

    陳述古閒逸的神情立收,心知清早送來的信函通常都是連夜加急趕送,必有要事,急忙拆開信函默讀著,片刻後讀罷放下信,遲疑道:「是他?」

    周聰機華的目光注視著陳述古,低矮的鼻翼輕輕翕動,見陳述古眉頭微皺,多年的經驗告訴他,信中所寫絕不是什麼好消息,試探地問道:「大人,官文中說些什麼?」

    陳述古把信函往玉石橋欄上一拍,冷冷道:「聖上委派蘇軾來本州出任通判一職。」

    周聰驚道:「可是蘇軾蘇子瞻?」

    陳述古露出厭惡之色:「除了他還會有誰?」

    周聰眼珠滴溜亂轉,心思百轉,猜道:「聽說那蘇子瞻文章冠譽京城,和其父蘇洵,弟弟蘇轍並稱『三蘇』,很得京城文官的賞識,歐陽修更數次向皇上力鑒蘇子瞻,皇上也很欣賞他。京師如同北斗,天下州縣不過拱北的眾星。蘇軾棄中樞而赴邊陲,難道真是淡泊名利?」

    陳述古心頭一沉,冷笑道:「這個你有所不知,當今聖上年輕氣盛,又臨政不久,想有所作為,跟宰輔王安石搞了個三司條例司推行新法,結果得罪了一批老臣。那蘇軾不識時務,正是反對新法的主要人物,皇上銳意進取,豈能容他在眼前,我看他這次是被貶出京。」

    周聰不無擔憂道:「這蘇子瞻的詩詞被廣為流傳,在民間倒有不少的人緣。此一來,只怕會奪了大人的風頭。」

    陳述古一甩官袖,一臉不屑回道:「哼,一個被貶的京官兒,怕他作甚!想當年我在皇上身邊知制誥的時候,他不過是個直館閣的小書吏。靠寫兩首酸詩,沽名釣譽,浪得虛名,不值一提,哼,能有什麼政績?」

    周聰不識相地接道:「屬下倒是聽說那蘇軾在鳳陽任簽判的時候,洗冤禁暴,屢破奇案,頗得老百姓的擁戴,還得了個『蘇賢良』的美名。」

    陳述古瞇起眼睛,彷彿覷定那虛幻中的蘇軾,嘴裡頗不以為然地擠出三個字:「蘇賢良?哼。」

    周聰似乎上了興頭,越說越起勁:「大人,現在…」

    陳述古終於忍無可忍地打斷了師爺的話:「現在他也不過是個六品的通判,我是五品知州,新法推行,本府積壓案件眾多,我倒要看看這蘇軾有什麼通天的能耐?」

    蘇軾主僕四人終於乘船到了杭州府的埠頭。四人匯了船錢,在岸邊又雇了腳夫搬運行李。一行人順著熙熙攘攘的人流方向,進了杭州城。但見紅樓畫閣,繡戶朱門,雕車競逐,駿馬爭馳。高櫃巨鋪,盡陳奇貨異物;茶坊酒肆,只見華服珠履。真是花光滿路,蕭鼓喧空,金翠耀目,羅綺飄香。四人雖也是出自京城形勝繁華之地,見了此番景象,也不由看得目不暇接,讚歎連連。

    墨郎似乎眼都不夠用了,歎道:「老爺,我們趕了一個月路。離杭州越近,這街市越繁華。今日到得杭州,還是沒有想到,杭州城居然有這麼大!」

    紫煙也興奮地:「就是的。在京城的時候,就聽人說江南的富庶一點都不在京城之下。你們看杭州人的穿戴,倒比京城還顯得闊氣。」

    蘇軾笑道:「在京城待久了,整天的爭來斗去。再呆下去真的都要悶死了。出來看一看,到處一派生機,多好啊。我現在倒有點後悔,早沒有向聖上提請外放。你們看這裡百姓富足,民風樸實。人們常說『蘇杭熟、天下足。』真到了江南,才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老管家蘇祥附和道:「老爺以前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固然重要,多出來走一走,看一看。也很長見識。」

    蘇軾頷首:「是啊,這一路走來,雖辛苦,卻不虛此行啊。」對墨郎道:「墨兒,你去打聽一下,看看州衙在何處。」

    墨郎找來一個路人詢問。片刻回道:「老爺,州衙就在前面拐角處。一過去就看見了。我們要不要現在就去報到。」

    蘇軾撫著青須,略一思量:「不急。先瞭解一下本地的風土民情。」

    四人先找了家客棧,將一應隨帶行李安置好,又打發了腳夫。雖然一路風塵僕僕奔波勞頓,但初來杭州,興致頗高。安置好行李後,便一起出來遊玩。正流連於街景。突然前方不遠處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只見密密匝匝裡三層外三層圍滿了百姓。而且還有不少人向那裡奔去。嘴裡吆喝道:「快去,這等好機會可不能錯過。」

    墨郎迫不及待地拉著蘇軾:「老爺,那裡有熱鬧,我們快去瞧瞧。」蘇軾好奇,四人隨著人群湧去。待走到近前,仔細再看,原來是一處院落。院內早已擠滿了人,後來的人不得已只好圍在院子外面,將四周堵得水洩不通。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