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玄幻魔法 > 新宋 大結局

正文卷 第四十八章 文 / 阿越

    亦不升帳,當下劉法便在這空地之中分派命令,待眾將各自領令而去,劉法又挑選數名精幹士兵,前往束鹿附近打探情況。當日上午,宋軍的營地便在緊張而興奮的氣氛中度過。雖然斥候在營寨附近也見著十來騎遼軍出沒,但任剛中率軍一出大營,立即便將他們趕跑了。整整一個上午,只有劉法派出去的探馬不斷回報,遼軍大軍數道並出,踏破了何灌留下來的諸座空寨,將那些空營一把火燒了個乾淨。便是不用探馬察看,在晏城營寨中,宋軍將士亦可以看見那滾滾而起直上霄雲的濃煙。

    遼軍的惱怒可想而言。但那每一道被燒掉空寨上空升起的濃煙,都在提醒著劉延慶,無論是出於洩憤還是別的原因,他們必然是遼軍的下一個目標。劉延慶不同於那些頭腦簡單的蕃將,整整一個上午,他都在提心吊膽。儘管劉法說得有道理,但是,萬一韓寶傾大軍而來,甚至不用傾大軍而來,只要出動萬騎人馬,他們能不能抵擋得住,劉延慶可真是一點信心都沒有。若依他此刻的感覺,他會馬上下令全軍撤回鼓城。好歹那兒有城有山,離慕容謙也近點。

    直到日昳時分,劉延慶的心才總算暫時放回肚子裡。

    遼軍終於前來搦戰了。

    這支遼軍人馬並不是太多,大約五千騎左右,但自旗號服飾來看,全是宮衛騎軍。遼軍便在離他們營寨數里列陣,然後有一千騎左右人馬自陣中緩緩前進,在營外兩里左右停了下來。

    遼軍並不想冒然攻打營寨,擺出了約戰的姿態。

    劉法與劉延慶簡單商量了一下,二人亦知道這營寨是臨時搭建,亦不足守,況且二人麾下儘是騎兵,又早已定下絕不示弱之策,當下便由任剛中率領本部五百蕃騎出戰,並挑選五百渭州蕃騎,由先前那叫嚷得很凶的蕃將率領,做為任剛中的副將,一道出營,也是一千騎人馬。

    宋軍背營結陣,與遼軍之間,相隔不過一里多點。劉延慶與劉法在營中一座高台上觀戰,他以為任剛中出營便是惡戰,手心裡正捏了一把,不料那遼軍竟是不急不忙,待到宋軍結陣已畢,方才自陣中衝出一騎。

    休說劉延慶,便是劉法,亦覺愕然。二人心裡同時冒出一個念頭-"單挑?"當時兩軍對陣,偶爾也有戲劇中的單挑之事,當年宋夏僵持之時,邊境的小股衝突,武將好勇逞強,單挑之事的確不少。但如今卻是兩國之間的傾國之戰,豈能逞這種個人的武勇?

    果然,便見任剛中大旗一揮,宋軍紛紛張弓搭箭,那遼人只要靠近,就算他有項王之勇,照樣要被射成刺蝟一般。

    但那遼人出得大陣數步,便即停了下來,用十分標準的汴京官話大聲喊道:"對面宋軍聽好了,吾乃是大遼先鋒都統晉國公韓都統麾下折衝都尉李白,敢問對面宋軍主將何人?"

    劉延慶聽到對面這人竟然叫"李白",撲地一聲笑出聲來。劉法本是沉穩,此時亦忍俊不住。只是二人身邊諸將,不是蕃人便是大老粗,若說蘇軾之名他們是知道的,但是李白是誰卻是從未聽過,也不知道二人笑什麼,便是李琨,也只覺得"李白"這名字依稀耳熟,但他卻也不太關心,只問道:"翊麾,這折衝都尉又是何官?如何從未聽說過?"

    劉延慶卻也不太清楚。他雖識斷字,也略有化,但哪能通曉唐代典章,他不知遼國官制中保存了許多大唐遺制,只是往往只是虛銜,聽起來十分威風,實則半點實權也沒有。這官名他也從未聽說,拿眼去看劉法,卻見劉法望他的眼神中也有請教之意。他知道劉法也不懂,便放下心來,信口說道:"大約與本朝某某校尉相當,此契丹用以籠絡漢人之法。"

    李琨聽了這縐縐的話,卻沒聽懂,只好又問道:"這官大不?"

    劉延慶哪知這官大不大,只是見這李白只怕連在這千騎遼軍中都不是主將,當下篤定的說道:"不大。九品小官而已。"

    "原來是個陪戎校尉。"李琨立時大為不屑,鄙夷之意溢於言表。

    其實這折衝都尉若在大唐之時,那便是高級武將,此地無一人能及。但這時卻是大宋,此處以劉延慶最有化,他說是九品,便自是九品無疑。劉法撇了撇嘴,罵道:"直娘賊,一個九品小官,喊個鳥話!擂鼓!"

    他話音一落,立時鼓聲雷動,營外任剛中原本正準備答話,忽聽到營中鼓聲大作,立即一夾戰馬,高聲呦喝一聲,率先衝向遼軍,張弓搭箭,便聽弓弦微響,一枚羽箭疾若流星射向那李白,正李白左臂。那李白本是奉令出來喊話,要從宋軍答話之中,探聽一些虛實,不料宋軍全無禮數,突然發難,他本來武藝尚可,只是猝不及防之下,卻吃了任剛中這一箭,慌忙拍馬往陣中逃去。

    但他尚未回到陣中,只聽到身後宋軍殺聲大作,面前遼軍亦是角聲齊鳴,一隊隊騎兵高舉著各色兵器,似洪水般迎面衝來。大遼軍法頗嚴,李白雖是負傷,他若再退,必被迎面而來的遼軍一刀砍了,只慌亂又拔轉馬頭,忍痛衝向宋軍。

    這一番大戰,雙方殺得難解難分,劉延慶在營寨中亦看得驚心動魄。

    此前他守深州之時,亦曾與遼軍野戰過,雖知宮衛騎軍厲害,但拱聖軍並未吃虧,反稍佔上風,因此心裡只是覺得拱聖軍之敗,不過是輸在遼軍兵力太多,而拱聖軍孤立無援。其後驍勝軍被宮衛騎軍擊退,他私下裡還覺得是驍勝軍無能。

    但這回換了一個身份與角度,再親眼來旁觀宮衛騎軍與任剛中大戰,這才覺得縱是野戰,拱聖軍既便對上同等人數的宮衛騎軍,雖然可以佔優,也未必能穩操勝券。橫山蕃軍與渭州蕃騎都稱得上是精兵,任剛中的武勇尚在自己之上,但此時與兵力相差無幾的宮衛騎軍交戰,不但佔不到半點便宜,隨著時間推移,反倒漸漸落了下風。

    他不知道遼軍有八萬宮衛騎軍,各宮戰鬥力也難免有高下之別。此番韓寶派來試探的五千人馬,由蕭吼統率,便在宮衛騎軍中,也能傲視同儕。契丹亦是馬背上的民族,男孩自小騎羊騎馬,甚而能在馬背上吃喝拉撒甚至睡覺,又民風尚武,小時射兔,長大射鷹。兼之蕭佑丹執政十幾年,整軍經武,東征西討,國力強盛,遼軍之強,較之耶律德光之時,亦有過之。而宋朝雖漢人習武之風仍然極為普遍,熙寧、紹聖以來,宋廷亦大加倡導,但宋地風俗畢竟與遼國不同,刀劍弓箭,並非平常人家必備之物,騎馬更是非中產之家莫辦,因此男孩從小騎馬射箭,舞刀練棍,也須得中產之家,才有此條件。可是宋軍至今仍是募兵制為主,熙寧、紹聖以來,武人地位雖然大有改善,但說社會習俗要幾十年間便顛覆過來,卻也絕不可能。大宋中產之家的男孩,皆是習不成,方去經商,經商不成,又不願務農,方肯從軍。便是從軍,這等中產之家出身的"良家子",莫不是想搏個出身,以其素質,也的確能很快能在軍中做個小官。拱聖軍的普通士兵,便大抵都是這種"良家子",再加上姚兕治軍之能,戰鬥力確能稍勝宮衛騎軍。但是一般的宋軍,普通士兵要麼是代代從軍,要麼是自窮人之中徵募。代代從軍者,其弊在於奸滑難制;自窮人中徵募者,其弊則在底子太差,若無嚴格長期之訓練,便只是烏合之眾。因此,自兵源上來說,宋朝要趕上遼國,非得再有二十年莫辦。此前劉延慶以拱聖軍為標竿來衡量宮衛騎軍,自然要失之偏頗。這時再看渭州蕃騎與橫山蕃軍與宮衛騎軍交手,觀感自然大不相同。

    大宋朝這兩支蕃軍,僅以兵源素質來說,大部分禁軍都難以相提並論,但這時遇上遼軍精銳,竟然會落了下風。這時劉延慶才突然想到,難怪慕容謙坐擁近兩萬騎軍,卻仍抱持重之策,得知深州陷落之後,立時退守真定、祁州,不肯與韓寶爭雄。

    劉延慶眼見著己軍要打不過遼人,便有些沉不住氣,想要增兵,去助任剛中一臂之力。但他方朝劉法轉過頭,劉法便像是已經猜到他想說什麼,朝他微微搖了搖頭,低聲道:"任將軍尚可支持。翊麾且看後邊的遼軍"

    劉延慶聞言望去,不由暗叫一聲慚愧。原來不知不覺間,後面那幾千未參戰的遼軍又推進了幾十步。顯然是這一千遼軍久戰之下,遼軍也有些沉不住氣了,但是懼於宋軍主力未動,也不肯輕易先將兵力投入戰鬥。

    劉延慶心裡也明白,這種短兵相接的戰鬥,比的就是體力。哪一方支持到最後還有生力軍可加入戰鬥,哪一方便是最後的勝利者。遼軍兵多,宋軍若倉促將主力投入戰鬥,最後贏的,便一定會是遼軍。

    他只得又沉住氣,再看營前的戰鬥。只見任剛中果然了得,他身上戰袍盡被鮮血染死,但手持長矛,在亂軍之中往返衝殺,竟是絲毫不見疲態。

    這一仗,自未正時分左右開始,一直到打到戌初時分,整整打了兩個半時辰。直看得劉延慶唇乾舌燥,幾次都以為任剛中要支撐不住,但眼見劉法如同一座木塑一般一動不動,也只得強行忍耐。而遼軍見宋軍營寨中分明還有不少人馬,卻不肯出戰,他們不知宋軍虛實,便也不敢輕舉妄動。但宋軍不肯示弱,不願先鳴金收兵,遼軍明明佔優,就更加不甘心了。於是直到天色全黑,雙方才不得不罷戰,各自搶了傷兵與戰死的同袍回去。遼軍又退了數里,在一座早已空無一人的村莊中紮寨。

    這一日的戰事,雖然雙方投入兵力都不多,但戰鬥之激烈,卻是這裡除劉延慶以外的宋軍將士前所未遇的。宋軍半天血戰,死傷合計三百餘人,宋軍營寨前原本有一條小溪流過,戰鬥結束之後,溪中流過的,已是染紅了的血水。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