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六十二章 文 / 阿越
冀州,信都城北門之外,數千騎具裝騎兵挎大弓,持長槍,整整齊齊的佈陣於北門官道外的兩旁,一面面赤紅的大鵬展翅軍旗與"姚"字將旗在風中獵獵飛揚,嚴整肅穆的軍陣,綿延數里。唐康身著喪服,騎了一匹黑馬,立在這軍陣之中。他的身旁,冀州知州、通判,還有自軍都指揮使姚麟以下的雲冀軍諸將,按官階高低,依次而立。眾武官員,全是穿著白色的喪服。
這一天乃是紹聖七年八月十日,距離東光、冀州圍解已經有半個多月。在有意無意的一拖再拖之後,數日之前,遼主終於正式為宋朝太皇太后高滔滔發喪,遣使致哀,並向宋廷謀求和議。
經過事先的秘密交涉之後,遼國派來的致哀使,乃是遼國的北面都林牙韓拖古烈,副使則是晉國公韓寶之子遂侯韓敵獵。因正副使節都是遼國親貴,唐康等人早接到宣台札子,雖處兩國交戰,然仍當以隆重禮節相迎;而此時駐節阜城的中軍行營都總管王厚又行冀州,要讓韓拖古烈與韓敵獵南下之時,"一觀軍容"。因此,唐康和姚麟才有意排出這麼大的陣仗,其意自然是向遼使示威。
但其實無需如此仗陣,遼人亦已能感受得到宋軍的"軍容"。
七月下旬何畏之以空船大布疑兵,水陸並進,增援東光,不僅驚走耶律孤穩,攻打西城的耶律信也不曾料到宋朝援軍來得如此之快,他知道東光已難攻取,而宋軍主力不久就要大舉北進,次日便退兵解圍,下令諸部大掠永靜軍諸城後,包括已經到達信都城下的韓寶部在內,所有人馬全部退回深州、河間休整,準備與宋軍主力決戰。
耶律信退兵之果斷,讓冀州、永靜諸將都大感吃驚。但其實這亦是迫於形勢,不得不然。遼軍南侵已經超過三個月,一切糧草,全靠著國內供應,而對於缺少經驗且糧道並不安全的遼軍來說,河間、深州一線,便已經是他們補給線的極致了。這自然是遼國君臣事先所不曾想到的,然而他們到底也不可能擺脫這一條戰爭的鐵律-他們的運糧車所能到達的最遠的地方,就是他們軍隊攻擊範圍的極限。既然知道攻不下東光了,就算心裡再如何的悔恨與不甘,耶律信也不會為了一時的臉面與意氣,莫名其妙的栽在東光城下。
事實也證明他的退兵是十分正確的決定。
一直穩居大名,即使拱聖軍全軍覆沒、深州陷落也不曾驚慌的石越,在得知神射軍潰敗、東光告急之後,終於再也沉不住氣,下令集結在大名府的西軍主力數道並出,提前北上。同時又急令奉調經水路前往河間府的鐵林軍都指揮使張整,拋下輜重大船,輕舟急進,援救東光。僅在何畏之進入東光兩日之後,鐵林軍也乘船抵達。緊接其後到達東光的,還有神衛營第二十營18。神衛第二十營是宋朝組建最晚的一支純火炮部隊,配有四十門新鑄克虜炮,後裝子母銃的滅虜炮上百門,全營校尉節級共六百餘人,隨軍廂軍、民夫千餘人,騾馬四百餘匹,雖然遲至紹聖七年六月中旬才正式成軍,但因軍中將士多是自各營抽調,不少武官甚至參加過宋夏之戰,經驗豐富。石越原本是調其去增援仁多保忠的,因此也是走水路,並有戰船護送,行舟速度,較運送鐵林軍的民船更快,只是不想仁多保忠先遭兵敗,結果先被遣來支援東光倘若耶律信在東光城下再遲延兩日,攻克東光固然無異於癡人說夢,能否全身而退,只怕也是未知之數。
而只比神衛第二十營晚了三天,中軍行營都總管司的前鋒龍衛軍便在種師中的統率下,到達冀州。此後數日,姚麟的雲翼軍、賈巖的威遠軍先後抵達冀州;苗履的宣武一軍也與張整的鐵林軍合兵一道,大搖大擺進了河間府;連慕容謙的橫山蕃軍右軍也趕到了真定。到八月初,當王厚親率雄武一軍與張蘊的神衛第十營抵達阜城之時,宋軍的聲勢,也達到了自開戰而來前所未有的頂點!
僅僅王厚的中軍行營都總管司轄下,不僅有包括雄武一軍、鎮北軍、神射軍殘部以及東光廂軍、冀州與永靜巡檢在內的近三萬步卒,還有包括驍勝、龍衛、雲翼、威遠、鎮北、橫山蕃騎六軍將近四萬騎兵!在一個戰場上一次聚集近四萬騎兵,這是自宋朝開國以來從未有過的景象,甚至可以說上溯到晚唐五代,中原王朝也從未有過如此盛況。如此兵威,不僅宋人沒有見過,連對岸的契丹人在看見冀州、永靜之間的平原上到處都是戰馬之時,也深感震驚。
除此之外,王厚麾下還擁有令遼人無法想像的火器部隊。僅僅配署給雄武一軍的便有一百五十門大小火炮與數百名神衛營將士;而張蘊的神衛第十營在宋軍神衛營中更是以精擅火炮而赫赫有名。自冀州至永靜,宋軍的城池、營寨中,一共有三百多門火炮,其中克虜炮佔到一百三十二門!
而王厚看起來也並沒有隱藏實力的想法。
便在八月五日,遼主御駕親臨深州,黃河北岸到處歡聲雷動之時,早就在武邑集結待命的神衛第十營與第二十營忽然對著對岸的武強開炮,九十門克虜炮與一百門多滅虜炮一齊開火,自清晨一直打到黃昏,炮聲之大,連深州城都清晰可聞。
這一日的炮擊,自然並無實際意義。克虜炮的真正有效射程,平射不過一里,仰射最多三里-實則要想形成有效殺傷,便是仰射,也只好在兩里左右,打到三里,即便擊中,亦已無力。至於滅虜炮,射程更近,最大射程也不過一里有餘,有效射程不過二三百步,僅與神臂弓相當-這滅虜炮與河間府城牆上的那些後裝子母銃火炮並不完全相同,事實上後者只是滅虜炮的過渡炮型,這種由高太后親自定名的"滅虜炮",犧牲了射程,換來的是可以快速裝填發炮,每次能打出百餘枚甚至數百枚鉛子,更妙的是,它方便運輸,可攻可守,造價又相對適中,因而被宋朝樞密院寄以厚望,被認為是可以一舉取代拋石機與神臂弓的火器。但以它的射程,隔著黃河,自然更加不可能對武強城形成什麼威脅。所謂"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何況宋軍的這次炮擊,甚至連魯縞都碰不著。因此,這完完全全只是一次示威。
但是,這次示威卻似乎真的嚇到了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