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玄幻魔法 > 新宋 大結局

正文卷 第八十四章 文 / 阿越

    此時的折可適,並不知道石越正承受著怎麼樣的壓力。待他辭出書房之後,石越突然感覺到前所未有的疲倦,還有寂寞感。他突然間,有些後悔沒有將潘照臨帶來。儘管他知道那樣並非明智之舉,如今潘照臨的名頭已經有些太大了,那會給他招更多不必要的麻煩。這一點,潘照臨自己也很清楚,大宋朝的歷史上,就有過一位這樣的幕僚,他當時的聲名,可能還遠不及潘照臨現今在汴京的名氣,那個人,叫趙普。

    不管宋朝如何的開明,倘若有那種舉世公認的人中英傑,竟然不願意臣天子,出來征辟當官,反而願意"臣臣子",去甘心當一個大臣的幕僚,那也是上至皇帝,下至朝廷百官,絕對不可能接受的事。可以和司馬夢求一樣出仕,成為天子之臣;也可以如陳良一樣去教書;或者象潘照臨現在這樣,遊歷天下,大隱隱於市這樣,已經是開明的極限。至於繼續公然留在石越幕府中,皇帝當然不能用這個來治罪,但是台諫一定會讓石越下野,而朝廷當中,石越也不會有任何同情者。

    這就是"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意思。

    所有的人,你可以當做天子的臣子,這個叫"本份";也允許你去做逍遙世外的隱士,不給皇帝當官,這個叫"開明"。除此以外,就叫"叛逆"。

    做為石越的幕僚,潘、陳二人謝絕過許多次蔭封的機會,但當高太后與司馬光幾次向石越流露出想要正式下旨,征辟潘照臨與陳良的想法之後,石越問過二人想法後,便只好讓他們離開府中。這也是間接向朝廷表明忠心,說明自己並無蓄積羽翼之意。而高太后與司馬光知道二人無意出仕,又已經不在石越府中之後,便也打消了征辟的念頭,算是成全二人。

    缺少了二人的輔佐,石越有過一段時間的不習慣,但這個時間很短,畢竟,他那時候的身份地位,已經完全不同了。他已經很熟悉大宋朝的運轉,他的其他幕僚,其實也是很出色的人物,只是無法與二人相比而已。

    漸漸的,他幾乎都已經忘記了曾經他凡事都要與潘照臨、陳良商議而後行。他很快習慣了與另一種"幕僚"打交道,這些人都是朝廷的官員,並不總會事事考慮到他的利益,每個人關心的角度都不一樣如現在宣台的眾多謨臣,包括折可適,甚至范翔,莫不如此。

    這些人也都算是一時俊彥,他並不能說出什麼不是來。

    但是,就是突如其來的,如潮水一樣湧來,石越感覺到一種無以言喻的寂寞感。別說痛罵,便連諷刺幾句,發幾句牢騷,他現在都找不到人來說。

    因為他知道,身邊的每個人,都會過度的解讀他說的每一句話。就像是折可適,素稱爽直豪俠、不拘小節,但是,在石越面前,二人地位上的巨大差異帶來的鴻溝,還是能輕易的讓他尷尬得不知所措。他現在很能理解,為何賢明如李世民,也公然宣稱身邊需要有佞臣。但他沒有這樣的資格,也不敢如此。他正在打仗,與對西夏的戰爭不同,這不是一場策劃已久、準備充分,對敵人瞭若指掌的戰爭,當年的西夏,是遠不能與如今的遼國相提並論的。儘管與宋朝一直打仗的是西夏,可是宋朝真正的勁敵,卻是和平了幾十年的遼國。他謹小慎微,都生怕犯錯,自然也不允許在宣台之內,出現任何不能稱職的人。

    但這樣一來,也讓他幾個月來,整個人一直都像一根繃緊了的弦。

    身在後方指揮的緊張感,有時候是比在前線廝殺的將領們還要有過之的。當年征討西夏之時,他還可以與潘照臨下下棋,發發牢騷,聽聽潘照臨的譏諷、嘲笑這都可以很好的紆緩壓力,更重要的,是那樣有一種心理暗示,潘照臨的譏刺,能讓他感覺到一種他並需要擔負所有責任的錯覺。那讓他覺得他並不是最了不起的一個人,他犯點錯也沒什麼,反正有人會指出來,有人會幫他彌補而現今在大名府,卻完全不同,他被所有的人寄予厚望,無人真正質疑他,所有的人都仰望著他。他要擔負全部的責任,也就要擔任全部的壓力。

    所以,他需要一直演戲。

    不僅要在眾多的下屬、將士、百姓面前表演他的鎮定自若,還要在朝廷面前表演,安撫、解釋、勸說,讓他們保持信心當他不需要表演的時候,便只有他一個人了。

    如果他懷疑了,擔心了,動搖了,緊張了他都只能自己去承受,而不能讓任何人知道。

    倘若只是如此,倒還罷了。

    但如今朝中形勢,亦遠不及熙寧之時。表面上看來,他聲望之隆,官爵之高,權力之重,都遠遠超過熙寧之時,但是,實際情況卻是,如今他反倒不似熙寧之時那樣可以沒有後顧之憂。

    朝廷之上,是燕昭王還是燕惠王,真是很重要的!

    遼人此番南下,的確沒有象真宗時那樣順心如意,宋軍也抵住了壓力,漸漸站穩陣腳,將戰爭拖到了對於宋朝更有利的僵持拉鋸中來。但是遼軍的實力並沒有多大的折損,或許在遼人看來,與拱聖軍、驍勝軍、甚至慕容謙部、田烈武部相逢,都是惡戰連連,打到心裡發涼。可是於石越,其實也是一樣的感覺,拱聖、驍勝、橫山蕃軍,皆是宋軍精銳之師,碰上遼軍,不僅難求一勝,反而連連損兵折將,拱聖軍更是全軍覆沒賬面上,他可以覺得自己沒有虧。但是,打仗又不是算賬。

    如今河北雖然諸軍齊聚,可真要與遼軍決戰,以騎兵為主的遼人佔據地利,勝負之數依然難說。不要說萬一失敗,就算是最後拚個兩敗俱傷,道理上是宋朝國力更強,可是實際卻並非如此。遼國損失了南下精兵,國力自然大損,對各部族的控制力會減弱,但他還可以迅速的徵召一隻數十萬人的軍隊,雖然不可能再如此精銳,可也是來之能戰。而戰敗波及到各部族的反叛,至少也有一兩年時間,甚至更長,畢竟那些有實力的部族,同樣也被遼主綁在南征的戰車之上。他們的精壯男子,也一樣會受到損失。但宋朝呢?要重新培養一支有戰鬥力的軍隊,最快也要兩三年,若要形成精銳之師,沒有五年以上,幾無可能。遼軍大概是沒有能力再南犯了,即使遼主能再徵召一支大軍出來,他的武百官,國中百姓,也會怨聲載道,不會隨他南下,若他執意南下,以遼國的國情與歷史經驗來看,大約遼主會死於某次政變之中。可如果石越將宋朝的這點底子也拼光了,休說恢復燕雲、攻滅遼國,他要拿什麼來震懾西夏?

    李秉常現在是在安心經營西域,願意與宋朝維持和平,兩不相幫,可那是有前提的。如若中原空虛至此,西域再好,又有何用?他若不揮師東返,那李秉常就一定會死於某一次政變之中。

    到那時,宋朝別說保不住西夏故地,連陝西也會陷入危險。而帶來的連鎖效應是,倘若李秉常東犯,遼主就又有可能說服國內的反對聲音,再次南侵。

    所以,石越既不肯便宜放遼人回去,卻也絕不願意輕易的與遼軍決戰。因為他覺得自己還只有五成的勝算。

    他要想方設法,不惜一切,將遼人拖在河北,能拖一天算是一天。聚蓄更多的對宋軍有利的因素,就意味著增加更多的對遼軍不利的因素。他不是一個能臨陣指揮若定的將軍,也不能保證率領軍隊打贏每一場惡仗。他能做的,就是爭取盡可能多的對於他的將領們有利的東西。

    既然現在遼人是騎虎難下,而宋軍進未必有功,僵持則一定可以無過,那就拖著好了。時間站在宋朝一邊,從短期來看是這樣,從長期來看,也是如此。那他就犯不著冒險。

    從來戰爭都是這樣的,只是你自己不失敗,敵人就一定會失敗。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