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烈祖

正文 第十六章 六朝古都,再會故人 文 / 呂大師

    忭州,即古之金陵、建康。

    自東漢、三國以降,孫吳、東晉,以及南朝的宋、齊、梁、陳,凡此六國,全部都是建都於此,因此忭州城,亦有「六朝古都」之稱譽。

    忭州城曾經繁華一時,雖各代王朝相繼更替,但亦不減其風.騷本色。直至後來,隋帝楊堅覆滅陳朝、平定天下,下令將當時名為「建康」的忭州城垣、皇宮大院,全部都毀為農田,這才使得歷經六朝、璀璨了三百餘年的豪華故都,淪為「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的歷史遺跡。

    再後來,隋煬帝楊廣開通大運河,使得長江以北的揚州,以及長江以南的潤州,乘勢崛起,取代了建康城的重要交通地位。

    到了楊行密時期,忭州地位已經是大不如前,只有無數人騷客,到此憑弔懷古,至於那些野心勃勃的軍政家們,目光都已經瞥向了水陸交通便利的揚州,以及潤州,對於忭州城,反而不屑一顧。

    當然,有失亦有得。忭州刺史王戎,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才可以坐擁全城,相安無事。

    正因為忭州城不再是四戰之地,反而使得滿城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民生安泰。這些年來,在王戎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的打理下,倒也頗有起色。只是比起揚州、潤州那類城市,忭州城早已望塵莫及了。

    李正倫由揚州城出發,乘船前往忭州,水路交通便利,不費一日,很快就到達了忭州刺史府。

    在進入刺史之府前,未免惹人眼目,李正倫以面目猙獰的銅皮面具蒙面,然後出示令牌,一路上倒也通行無阻。

    忭州刺史府,是王戎這些年新建的一座府邸,相對於多年之前、戰亂之中的老宅,無疑是恢宏及氣派了許多。

    此地,李正倫早已來過數次,他跨過兩進庭院,便駕輕就熟的直抵刺史府後廳。

    只見在後廳之中,一個五十多歲的男人,坐於後廳主位,此人身量不高、體形稍胖,但臉上卻紅光滿面、神采奕奕,顯然是一個保養有道的人。

    在這個胖男人的下手處,則立著兩個二、三十歲的年輕人,這兩人相互之間、站得頗遠,一言一行,皆隱隱透著不和諧的味道,顯然,他們之間存在的是競爭關係,乃至於因為競爭而引起敵意。

    胖男人見到李正倫到來,卻是忽然擺了擺手,中斷了與這兩名手下的談話,示意他們退下。等他們退出老遠之後,李正倫這才慢條斯理的走入後廳。

    胖男人卻是親自迎了上來,道:「李先生來得正好,有件事叫我王戎相當頭疼,請你給一個意見,如何?」

    李正倫等王戎關上廳門,這才取下銅皮面具丟在桌上,看著王戎頗為糾結的樣子,笑道:「什麼事情,竟能要叫堂堂的刺史大人,如此愁眉緊鎖?」

    王戎就指著剛剛離去的兩名手下,道:「這兩人,一個叫游簡言,一個叫查徽,都是我最為得力的幹將,忭州城能夠運轉至今、欣欣向榮,全賴他們襄助。今次,我需要遠行一趟,卻不知該由誰代為主事,先生一向看人很準,來幫我拿個主意吧!」

    李正倫逕自走到大廳左側的一個位置,隨意坐下,然後翹著二郎腿晃了起來,道:「拋開其他的條件不說,就從性格而言,我建議你選游簡言。」

    王戎大喜,道:「這其中,可有何說道?」

    李正倫言之鑿鑿的道:「剛才我遠遠站在門口,倒是沒怎麼留意他們的臉部表情。但從他們二人的腳步聲,我卻也能夠聽出,游簡言腳步沉穩,而查徽則行路匆匆。」

    王戎點頭,道:「他二人一向如此,但這又能證明什麼呢?」

    李正倫倒是賣了個關子,眼睛撇了撇桌上的空茶杯。

    王戎立即會意,在李正倫的對面坐下後,拿起茶壺親自給李正倫斟滿,道:「先生風塵僕僕而來,王戎不但沒有茶水伺候,反而先將瑣事來勞煩先生,實在是過意不去。請飲!」

    李正倫倒也不是故意拿捏姿態,他這一天,一路直抵刺史府,滴水未進,還真是口渴難耐了,遂拿起茶水一口飲盡。

    王戎見李正倫這幅如狼似虎的模樣,卻是心疼得要命,道:「此茶是西湖龍井,香氣濃郁,甘醇爽口,豈容你這般糟踐。」說畢將龍井茶藏起來,不再給李正倫斟上。

    李正倫哈哈大笑,道:「別人都說忭州刺史王戎,樂善好施、廣結善緣,要我看,卻是吝嗇小氣得很。」

    王戎也不受他的激將法,催促道:「你且快說些門道出來。」

    李正倫於是侃侃而談,道:「世界上每個人走路的樣子,有千姿百態、各不相同。姿勢除了可以顯示自身的教養及風度之外,還能表露出他當時的心理活動,或自信、或失落、或興奮等等等等……再者,每個人的性格,與其行動步伐,也有著極大的關聯。因此,從理論上來講,從一個人走路的姿態,是可以推測出他當時的心裡狀態的……」

    王戎聽得興起,卻見李正倫又只說到一半,看了一眼手中的茶壺,很是不捨的又給李正倫斟了一壺,小心翼翼的提醒道:「喝吧,喝吧,慢著點喲……」

    李正倫差點就嗆了一口茶水,心說這個王戎,倒果真是個妙人。

    此人一心向佛、向道,根本無心打理政務。當年戰亂之中,忭州城淪為無主之城,而王戎則因為一向樂善好施,在民間頗具聲望,這才被百姓推舉出來,成了忭州城城主,想不到這一做,便就做了二十多年。

    亦因為王戎資格老,早在楊行密還沒有崛起於淮南之前,就已經是名義上的忭州城主

    主。是以,當年楊行密彈盡糧絕,對抗龐師古、葛從周的軍隊,想要調動忭州糧草都不可得。楊行密唯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求之於大悲寺的慧空方丈,希望能夠以禪書換取王戎的半城糧草。

    楊行密在「淮水之役」大獲全勝之後,幾乎將淮南境內,所有的城池、重鎮,都換了他自己的心腹將領,卻唯獨對王戎優容有加,仍舊繼續任命他為忭州刺史,且從不派遣人手去命令他、鉗制他,多半便是因為王戎無為而治,在忭州城中德高望重。再者,當年確實是朱全忠的贏面較大,也不能怪王戎不敢義助楊行密,以免遷怒朱全忠,拖累滿城百姓。

    由於楊行密的寬容,忭州城在江淮兩地,卻儼然成了一個國中之國。只需定期向揚州進貢糧餉、銀兩即可,其他一切軍政,則全由王戎自己做主。

    此時天下豪傑,皆以揚州、潤州兩地,為淮南重鎮,對忭州城則是不屑一顧。

    李正倫的眼光,卻與別人大不相同。因為他知道,忭州城在日後,仍然將是一座璀璨輝煌的城池。而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李正倫在後世,曾在忭州城這一片土地上,足足生活了三十餘年,對這片故土,他心裡面,有著格外深厚、以及神秘難言的感情。

    為了有朝一日,能夠重新回到這片土地的懷抱,早在六年前,李正倫就已經開始接觸忭州刺史王戎了。那時候,虎子剛剛幫他取得禪書,李正倫料定魚上塵不會善罷甘休,索性就叫虎子連夜將禪書送給王戎。王戎得到禪書之後,並沒有因為虎子是個小孩而生出忽視之心,他仍舊打算履行諾言,將半城的糧草作為交換。

    但當時魚上塵獻計、大戰將定;再後來,魚上塵、李正倫建立的魚龍山莊,又僅有百十餘人,斷然用不了那麼多糧草,於是李正倫就親自去了忭州一趟,和王戎交涉,打算以禪書換取銀兩。經過一番交談之後,李正倫發現王戎一心追求修煉成仙的事情,索性就用陳摶《睡仙經》中的一些心法、口訣,三三兩兩的透露給王戎,以增進兩人關係。

    果不其然,王戎聽了口訣之後,立時驚為天人,之後每次見到李正倫,都拱手稱之為「先生」,而對於李正倫所需求的銀兩,自然也就供給得更加賣力了。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若是沒有王戎的支持,根本就不會有今天的魚龍山莊,以及隱藏於暗處的「飛音」組織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