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抗戰之浴血大兵

《》第一卷 第五百三十章 我守還是你守 文 / 秋一秋

    張群,字岳軍,四川省華陽縣(今屬雙流)人,國民d元老。tsxsw」target=」_blank」>"早年就讀保定陸軍速成學堂,1908年赴日本,就讀振武學堂,與蔣光頭為同學,其後曾參與辛亥gm、二次gm、護法運動等。

    1927年起先後任國民zf兵工署長,上海市長,湖北省zx,國民zf外交部長;之後歷任國民dzy政治會議秘書長,行政院副院長。

    張群早年在日本士官學校跟蔣光頭是同班同室的好友,所以,在蔣光頭面前說話也無拘無束:「我主張撤!盡快撤!」

    他一言既出,蔣汪2人大惑不解。

    「這是什麼道理。」

    張群不緊不慢地說下去:「我要先討個底,我們到底是爭取早和,還是要無盡無休把國人送到日軍的絞肉機上去絞?」

    「當然希望早日和平。」蔣汪2人不加思索地回答。

    「這就對了!」張群擺出一副博學多識的架勢道:「按國際公約,撤退的城市不能算佔領的城市。陶德曼大使斡旋一成功,日本人應無條件地把南京和平地歸我們,這比打敗了被佔領之後,再交涉歸還,要好得多。」

    蔣光頭聽了張群這番別出心裁的見解,實在不敢恭維。

    汪精衛在蔣光頭面前發了一通議論之後,到底還是懂得日軍的炸彈可不長眼睛,很快攜家眷跑到武漢去了。

    儘管,蔣夫人也早已收拾好了細軟,可南京防守問題還沒決斷,蔣光頭不能走。

    他同意劉斐的意見,留少數部隊守南京,也同意汪精衛的意見,借守求和。

    現在,就剩下1個問題讓蔣光頭最傷腦筋,防守南京由誰掛帥。

    南京必敗,丟失南京就是千古罪人。

    李衛東、胡宗南等人都是他的愛將,他不能把他們往火炕裡送。蔣光頭想來想去,終於想趕了1個人。

    兩天以後,蔣光頭又召開第870章中,以阻止和延緩敵人的進攻。」

    蔣光頭一聽此話心中暗喜,連忙追問:「哪一個守呢?」

    這一下,連唐生智在內,大家又不作聲了。

    蔣光頭急了:「如果沒有人守,我自己守。」

    結果,又是唐生智出來替蔣光頭解圍:「委員長,用不著你自己守,派1個軍長或總司令,帶幾個師或幾個軍就行了。()要不從前方下其實,唐生智也是在給自己解圍。

    蔣光頭看唐生智把自己推得一乾二淨,只好道:「他們不行,資歷太淺。這個事再商量吧。」

    從老蔣的話裡,唐生智預感到老蔣在給他「下套」,自己得想辦法找個替罪羊,否則者蔣不會罷休。

    果不其然,第870章團軍副司令羅卓英為總司令,羅卓英是蔣光頭的得意門生李衛東的親信,足智多謀,官至陸軍上將,論能力論資歷無可挑剔。這下老蔣該沒話說了吧。

    誰想到,當天下午,一個電話,唐生智又被召到了蔣光頭的辦公室。這回蔣光頭開門見山不容置疑:「關於守南京的問題,要就是我留下,要就是你留下。」

    唐生智聽蔣光頭這麼一說,知道事已至此,防守南京非己莫屬了,乾脆硬著頭皮道:「你怎能夠留下呢?與其是你,不如是我吧!」

    蔣光頭一看唐生智終於上了套,馬上問:「你看把握怎麼樣?」

    唐生智此刻也豁出去了,倒顯得異常鎮定:「我只能做到8個字『臨危不亂,臨難不苟』」。

    蔣光頭聽了,掩飾不住臉上會心的微笑,長長地出了一口氣。

    老蔣終於把話挑明了,唐生智的心情反倒比當初平靜了許多。

    他當然清楚老蔣為什麼單單會讓他來守南京。蔣光頭決不僅僅是因為看中了他唐生智的驍勇善戰。

    不過,想當初他唐生智是何等威武風光。北伐戰爭他任中路軍前敵總指揮,率領他的看家的部隊第8軍加上第4軍、第7軍和葉婷獨立團,一路所向披靡,奪取武勝關,血戰汀四橋,直搗武漢,飲馬長江,打得吳佩孚丟盔棄甲狼狽不堪。

    他唐生智的赫赫戰功確實給當時任北伐總司令的蔣光頭臉上爭了光。一夜之間,唐生智將軍智勇雙全的大名威震敵膽,舉國皆知。

    蔣光頭也當眾誇獎唐生智:「孟瀟有軍事天才,我不及他。」

    確實,蔣光頭很欣賞唐生智的才幹,但是內心深在全國一片聲討中,唐生智手握重兵東征討蔣,*得老蔣只好通電「下野」。寧漢統一以後,唐生智被迫遠走日本。後來蔣桂大戰爆發,蔣光頭又把曾*他下野的唐生智請出山,唐生智為報蔣光頭知遇之恩不負眾望,在蔣桂、蔣馮兩湯大戰中,親臨前線,浴血奮戰,為蔣光頭入主中原立下汗馬功勞。

    誰知,蔣光頭卸磨殺驢,戰事結束就要削掉唐生智的兵權,唐生智一怒之下二次反蔣,結果兵敗再走麥城。輾轉跑到廣東,協助陳濟棠、李宗仁共同反蔣。

    直至「九·一八」事變後,在各界壓力下寧粵雙方才復歸統一,一致對外。但是,這次蔣光頭卻再不敢重用唐生智,只給他個閒職,任國民zf軍事委員會委員兼軍事參議院院長,後來又兼軍委會第1廳主任、訓練總監部總監。

    隨著日寇瘋狂侵略,全國民眾抗日呼聲日益高漲。蔣光頭迫於抗日壓力,這才給了唐生智一個軍委會執行部主任的實職,讓他專門負責籌劃抗日的準備工作。

    這次防守南京,蔣光頭首先就想到了起用唐生智。他幻想憑借唐生智的智勇雙全,興許能夠守住南京,再一次給他蔣光頭爭光,也好挽回一點淞滬會戰失敗的面子。萬一南京守不住,就讓唐生智做個替罪羊。

    現在,唐生智既然已經同意臨危受命,蔣光頭就趁熱打鐵,第2天晚上又第3次日開幕僚會議。這一次,蔣光頭心中有底臉上不慌。他不動聲色地道:「防守南京的問題,大家考慮得怎麼樣了,到底守不守?」說完了,他拿眼瞟了一下唐生智。

    唐生智今天表現有點反常,有椅子不坐,而是蹲在上面,一會兒跳下來,一會兒又蹲上去。

    此刻的唐生智如坐針氈,昨天在蔣光頭面前的鎮定自若不知跑到哪兒去了。明知老蔣把他往死路上趕,自己總不能臨陣退縮吧。何況為國盡忠,青史留名,大丈夫也不枉在人世。

    唐生智想著想著胸板挺直了,「噌」地一下站起來,慷慨陳詞:「南京是我國首都,因國際觀瞻所繫,又是孫總理陵墓所在,如果放棄南京,將何以對總理在天之靈?因此,南京非死守不可!」

    蔣光頭一聽喜笑顏開:「孟瀟說得對。那麼,誰負責固守南京為好?」和前兩次開會一樣,一問到這個問題,又沒人吭聲了。蔣光頭一看心裡暗暗叫苦,莫非唐生智要變卦?

    這時,只見唐生智不慌不忙站起來:「委員長,若沒有別人負責,我願意勉為其難,我一定堅決死守,與南京城共存亡!」

    蔣光頭長至此,蔣光頭決定固守南京,唐生智11月20日先行到職,11月24日蔣光頭正式委任唐生智為南京衛戍司令長官。

    在太湖北岸,李衛東率部邊打邊退。

    他在撤到蘇州後,本可依托吳福線佈防,但是日軍的又一次突然迂迴,使這一意圖化為泡影。

    11月13日,京都第16師團在長江南岸的白茆口登陸。

    白茆口離福山港非常之近,而京都師團的用兵方向也十分明顯,就是衝著其側背而去的。

    11月16日,福山失守,李衛東連停頓一下的時間都沒有,只得繼續撤往江陰。

    他還有最後一道國防線可守——錫澄線(無錫至江陰)。

    可是這時人心已漸漸難以收攏,所以依托錫澄線固守的計劃只能再次落空。

    後來對於國防線未起到作用,一般都歸咎於其本身的問題,議論最多的就是無人守備以及找不到工事鑰匙。

    其實原先這裡都有守備部隊。

    可是由於淞滬戰場的需要,他們也像上海兩側的警戒兵團一樣,早早就被作為補充兵員,全給吸納到主戰場上去了。比如守衛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其組成就是原來兩道國防線上的地方保安團。

    這些守備部隊被調走後,國防線工事的鑰匙就臨時交給了當地的保長。然而保長不是軍人,人家也是老百姓,又沒受過軍訓,聽到前線風聲鶴唳,那是非趕緊逃命不可的。

    結果部隊撤到這裡後找不到保長,拿不到鑰匙。

    不過這些實際上也並不是最主要的。

    找不到鑰匙,可以砸,可以撬嘛,那鎖也不是金剛所鑄,事實上,李衛東嫡系的部分zy軍,就選擇了直接撬門而入,只不過因為對這些工事不熟悉,運用起來較為困難一些,但畢竟也緊緊巴巴地守了那麼幾天。

    大多數部隊在通過時,卻是連停下來看一眼的時間都沒有,只是一路奪命狂奔。有的即使停下來了,也說找不到鑰匙,所以沒法固守,很快就撤走了。黃仁宇就此分析說,這可能是一些部隊急於潰退才找出來的借口。

    一個「鑰匙問題」,多少反映出參加淞滬會戰的部隊過於龐雜,很多地方軍在上陣作戰時可以勇不可當,但退卻時缺乏嚴格的作戰紀律。

    不管怎樣,兩條國防線畢竟都沒能起到預期效果,當年苦心打造的「東方馬其諾」竟多半已成擺設。

    其實,軍事史上的無數例子都說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如果沒有適當的戰術和人力與之相匹配,再堅固不要說我們這個實際上建造水平很低的「東方馬其諾」了,就算真正的馬其諾又怎麼樣。三年以後,德軍直接繞過這道防線發動攻擊,法軍因此土崩瓦解,號稱世界上構築最完善、設施最齊全的國防線從此淪為二戰時期最大的笑柄。

    11月26日,李衛東放棄錫澄線,退至南京城下。

    蔣光頭在南京緊急召見李衛東,垂詢防守南京之策。

    李衛東第一句話就是問:是不是需要我來守南京城?

    蔣光頭明確回答:不是,我已另有人選。

    李衛東說,如果你要我守南京,我遵命,但如果不要我守,我有意見,因為我認為不應該死守南京!

    在下以為,日軍在戰術上雖取得了勝利,但在戰略上已經失敗,必將陷入持久戰的泥潭,所以我們應該趕緊撤往皖南,南京只能作為前衛陣地。

    蔣光頭仍猶豫不決,他命令何應欽、白崇禧和德國顧問法肯豪森進行集體商討,看究竟怎麼辦。

    華夏統帥部一連會商六次,結論都是南京孤立,又沒有要塞設備,不易堅守,乃非戰之地。

    蔣光頭同意了會商結果,他命人趕緊去皖南進行佈置,並將主力逐步撤至浙皖贛。

    在上海陷落之後,「九國公約」也沒戲了。

    這次國際會議表面上是宣告暫停,實際上是無限期停止,而在此之前,它僅僅像國聯一樣,發佈了一個譴責日本的宣言。

    當初擴大淞滬會戰,付出如此大的犧牲,一大動因就是希望引起老外特別是美國的注意乃至干涉。

    老外們的確是注意了,而且還肅然起敬。

    特別是「八百壯士」守四行倉庫,簡直是一個絕妙的公關宣傳,讓你到了不打開電台,不翻開報紙,不每天追聽追看都不行的地步。

    淞滬戰役由此被國際輿論認為是自一戰後,全世界經歷到的「最易目見,最經過宣揚,而且最為重要」的一場戰鬥。

    在美國人眼裡,華夏被視為是為民主和自由而戰,參加抗戰的華夏人意志堅定,眾志成城,這一印象成了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美國民眾對華夏的普遍印象。

    當時美國搞民.意調查,同情華夏的佔到74%,而同情日本的只有2%,這在以前是沒有過的,也為美國zf和民間後來越來越傾向於華夏奠定了基礎。

    由於美國zf有中立法,所以暫時無法對華夏進行直接軍事援助,但它還是給予了財政上的支持。

    自「七七事變」開始,一直到後來的武漢會戰,在這整整一年時間裡,美國以略高於世界市場的價格,大量向華夏收購白銀,總計達到一億多美元。利用美元這一硬通貨,華可是,這都還不等於他們會馬上起而干涉,因為那可能要流血,流的還可能是他們美國大兵的血。

    參加會議的美國代表是戴維斯,華夏代表顧維鈞向戴維斯提出,美國為什麼不制裁一下這個無法無天的日本,你們不是說要「防疫隔離」的嗎?

    戴維斯很為難,想了一會兒,說我們別的也做不了,要不,來個不買日本貨吧,算是意思一下。

    讓顧維鈞和戴維斯都沒想到的是,連這個請示電文也遭到了美國國務卿赫爾的否決。消息被媒體披露後,國會都炸開了鍋,議員們紛紛跳著腳罵戴維斯愚蠢,報紙上更是把戴維斯列為「不合格代表」,認為這哥們兒光想著別人,不顧自己國家利益,因而發出了召回戴維斯的呼聲。

    華夏跟日本打架,與我們有何相干,憑什麼要大家不買日本貨,若是真的把日本惹惱了,反過來跟我們打怎麼辦?

    歸根結底,美國人是同情華夏的,甚至也佩服你,願意幫助你,可如果要他們現在就為此承擔戰爭的風險,那你未免想得太多了。

    英國代表艾登自己當局外人,還「好心」地勸告戴維斯,說你們美國要是沒膽的話,就別管這類閒事了。

    知道嗎,這個世上,制裁有兩種,一種有效的,一種無效的。無效的,只會惹怒對方而沒有任何用處(比如不買日本貨),而有效的呢,就必須冒戰爭的風險(例如爆發美日戰爭)。

    你有沒有膽?

    戴維斯承認自己無膽,於是無可奈何地答覆顧維鈞:算了,國聯都制裁不了日本,你也別奢望「九國公約」能制裁了。

    絕望之中的顧維鈞看到了蘇聯代表,忽然靈機一動,趕快俯耳上去:你們蘇聯為什麼不在外蒙或東北邊境搞搞軍事演習呢,這樣也可以給小日本添加一點心理壓力呀。

    那時蘇聯已向華夏提供軍事援助,但蘇聯代表大概都經過了肅反的考驗,一個個訓練得像他們的老大斯大林一樣狡黠。這位蘇聯代表轉而對顧維鈞說,軍事演習不是不可以,不過一定要有其他大國作為保證,即在蘇聯受到日本攻擊時進行援助。否則的話,我們是不會冒這種惹毛日本的風險的。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