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奮鬥在三國

大道小說網 第四十五章 上書房 軍機處 文 / 我就是胖

    我看到袁紹退軍,知其必然是要回去平定幽州之亂,馬上傳書告訴凌cāo,讓他速速退軍,凌cāo接書後想要退兵,田疇道:「將軍若退,那些反叛袁紹的軍士將必死無疑。」

    凌cāo道:「公可速去聯繫那些心向皇叔之人,我在這裡等三天,讓他們帶上家小前來此處,若是有人趕不及,可讓他們喬裝逃往三韓等地,主公與三韓有生意往來,可在那裡乘商船前往青州。」

    田疇道:「公言甚善,另外我原來主公公孫瓚的公子公孫續在遼東山裡避難,將軍可派人前去接取。」

    凌cāo道:「遼東之地,我不熟悉,我讓三百水軍隨公前去。找到後一樣逃往三韓,其他的事情由李孚去辦。」

    田疇道:「如此最好。」遂分頭行動。

    凌cāo在右北平等了三天,陸陸續續的來了三四千人,都是原來公孫瓚軍中的一些偏將校尉及其家人,還有一千多的軍士。凌cāo知道時間不等人,留下李孚和一些原來在軍中威望比較高的中級將領繼續等待原來公孫瓚的士兵,其餘人都乘船回青州。卻說田疇帶著人找到遼東。因為當時公孫續逃跑就是他安排的,為的就是給公孫瓚留下一個血脈,公孫瓚雖然不是什麼非常合格的主公,但他一直是大漢抵禦外族的第一功臣,鮮卑諸部被白馬義從殺破了膽,田疇也是十分痛恨外族之人,所以一直對公孫瓚很忠心。當田疇一路尋到遼東,發現沒有公孫續的蹤跡,心裡非常著急,馬上打聽,原來遼東公孫度怕被公孫續牽連,不讓其入境。公孫續只好返回遼西,在昌黎附近的山中避難。當田疇尋到公孫續的時候,公孫續等人已經沒有糧食,餓得都皮包骨,脫象了,好在來的時候,田疇給他們都備足了糧食,還一人雙馬,如今馬都殺的吃沒了,估計田疇要是再不來他們不是餓死就是出去搶糧度ri,早晚會被袁紹的人抓住處死。好在田疇來的時候帶了不少的糧草,可以暫時頂一陣。如今沒法進入遼東,凌cāo的水軍又走了,田疇也是一籌莫展。只能乾瞪眼,不久卻等來了李孚的帶領的軍馬,李孚一路收集心向公孫瓚和我的士兵,已經有近五千人,造反士兵不可能全部帶走,袁紹也不可能殺盡降兵,這五千人基本都是中下級的小頭目,近三千人都是什長,伍長之類,戰鬥力非常的強悍,田疇看到這些軍馬,一狠心,公孫度你不是不讓我們入境嗎?我們乾脆殺過去。

    由殘餘的幾百白馬義從率領,五千人浩浩蕩蕩的殺奔遼東。公孫度聞知公孫續要硬闖遼東,氣的夠嗆,命部將卑衍領兵一萬前去阻攔,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公孫續和三百白馬義從為箭頭,五千兵馬拼老命的殺向卑衍的一萬遼東軍,反正都是死,不如拼了,一人拚命,十人退避,更何況五千人拚命,公孫續殺氣騰騰的衝向卑衍,卑衍心懼不敢與公孫續交手,調頭就跑,公孫續一路追趕,搶得糧草無數,暫時解決了糧草的問題,也不停留一路殺奔三韓的地界,公孫度知道公孫續拚命了,怕自己損失太大,沒有再攔截,公孫續一路平安的到了三韓地界,得到青州商人和水軍的接應,安全的回到青州。我事後命人送了三份大禮給三韓的國君。

    卻說袁紹得知公孫續逃到青州,心裡憋氣得很,生了一場大病。幸得田豐等謀士相勸道:「公孫續到青州,實是給主公去了禍患,若主公與劉備交戰之時,公孫續糾集舊部襲取幽州,那時才是大禍,如今主公正好可以修養生息,好好治理幽冀兩州,然後在於劉備爭鋒。」袁紹聽了氣順了不少。

    我得知公孫續到了青州,馬上命凌cāo水軍把從幽州來的人都帶到并州,以充實并州人口。公孫續到了并州,在我面前跪泣道:「叔父,父親死的慘啊,請叔父為我一門老小報仇雪恨。」我把公孫續扶起流淚道:「賢侄快起,賢侄心中悲痛,叔父怎能不知,只是如今叔父治下蝗災嚴重,不得不停戰,若是沒有蝗災,叔父早就在壺關和袁紹決一死戰了。」於是叔侄二人抱頭痛哭,公孫續是心中悲痛,我本來是假哭,但後來想到公孫瓚對我是真的不錯,一時悲從中來,也是痛哭不以。待心情緩過來後,我對公孫續道:「賢侄,我撥你兩萬新兵,然後在軍中尋找白馬,我要把兄長的白馬義從重新建立起來。」公孫續激動的道:「侄兒謝過叔父,侄兒的心願就是恢復父親白馬將軍的勇名。」

    我道「續兒,你一路行來甚是疲勞,你先下去歇息吧,待叔父選好軍士馬匹馬上就交給你訓練。」公孫續行禮退下後,郭嘉道:「主公,如今我軍手下有西涼鐵騎,飛羽弓騎,還有主公的新式騎兵。何須再建立白馬義從?」

    我道:「公孫伯珪的白馬義從威震塞外草原,鮮卑諸部見之膽寒,我不忍這樣一隻保國騎兵消失。」

    郭嘉道:「嘉明白了,嘉這就去挑選白馬,不過兩萬的白馬,不一定能有啊?」

    我道:「盡力吧,當初公孫瓚那麼多軍隊也不過五千白馬義從,不用太過較真,有多少是多少。」

    其後幾天,我安排完并州事宜,司馬朗任并州刺史,其餘董昭,田疇,李孚,公孫續,蔣義渠,都在并州治理地方。徐晃留守壺關,防止袁紹入侵。我遍尋軍中白馬,才找到不到一萬之數,又從洛陽長安等地尋找,才湊夠一萬,比我跟公孫續說得少了一半,但是他也很高興,畢竟公孫瓚手下也才五千的白馬義從,現在多出一倍,還強求什麼?我同時給他安排了一員副將,乃是我在洛陽新招募的幾員將領,王忠,演義上也是有名字的將領;任峻,演義上也有名字留在壺關幫徐晃。還有從幽州來的將領,當我看到他的名字都一愣,孫禮,這員將領在三國誌十里武力有八十七,比李嚴,文聘等名將還高,我欣然的把他收在身邊。

    回到洛陽,沒有皇帝還真是不好啊,為什麼,沒法挾天子以令諸侯。政令只能在我的治下行的通,還有沒法給手下封大官。這些都不是好現象,怎麼辦呢?我不由的苦想後事一些皇朝的做法,忽然,一個念頭跳進我的腦中。「上書房」「軍機處」清朝這兩個機構設置很是合理。我不由得想到效仿這兩個辦事機構。到洛陽後,我急招群臣和一干老臣前來商議此事。

    我說道:「如今我大漢天子駕崩,而其沒有子嗣,致使我大漢行政機構紊亂不堪,政令不通,就是我們現在也是有的大臣閒散在家無事可作,而有的人卻忙的連飯都沒有時間吃,這不是一個好現象。」

    老臣楊彪道:「吾等也知道這樣不好,但是皇叔手下都是各司其職,吾等老臣不敢妄加插手,天子不在,吾等卻是無事可作,皇叔可有什麼辦法?」

    我道:「我想成立兩個新得行政機構,當然不是妄加改動祖宗官制。只是把各位官員湊到一起,共同治理天下,就像原來得大將軍府那樣專門管理天下軍事。我意是把軍政分家,成立『上書房』各位老臣和文若一起處理各州上報得政事以及我軍治下新發佈得政令一類;成立『軍機處』處理各州軍事,由奉孝和公達以及各位將軍一起處理各地作戰或防禦事宜。兩處各設立兩名官員,成為『上書房行走』『軍機處行走』為各位把命令發送到各州以及把接收到的各州上報事宜整理後交到各位手中。各位以為如何?」

    楊彪等道:「皇叔所想意思深遠,我等不及。」

    我說道:「這兩人必須是博聞強記的俊傑,各位可有合適的人選?」

    此時楊修道:「皇叔,修有一人想要推薦給皇叔,只是此人行為脾氣古怪,怕他言語得罪皇叔及諸位大人。」

    我暗想:「不會是禰衡吧?」遂問道:「可是禰衡禰正平?」

    楊修道:「正是此人。皇叔如何得知?」

    我沒法解釋,只好敷衍道:「孔融那裡。」然後又道:「此人卻是博聞強記,學識淵博,可為上書房行走,德祖可為我招來。」楊修稱是退下。

    「還有一人怎麼辦?」我又問道。沒人回答,「那就先這樣,文若奉孝,你們先把這兩個機構先建立起來。好了,大家該幹嘛幹嘛去吧。」

    沒幾日,禰衡到了。我把他招到我的府上。一看,禰衡果然有點醜,不過咱也不能以貌取人啊,命其坐下。我小心問道:「正平,來我這裡做個『行走』,覺得怎麼樣?」

    禰衡看我小心的樣子,大笑道:「皇叔,禰衡雖然恃才傲物,但也不是不知禮數之人,皇叔定是聽楊德祖說了我的毛病,才如此小心。禰衡不才,卻知道您是大漢皇叔,真心的對百姓好。禰衡每次與人爭辯都是因為他們都是紙上談兵之人,從沒給百姓辦過實事,心中氣氛,所以才會張口罵人。」

    我笑道:「看來,是備誤會正平了。楊修我知道,很有才能,今正平得楊修推薦可見亦是真才實學之人。明天你就去上書房和文若他們一起研究一下如何把上書房辦好。另外,我知道正平一手好字,備思得一聯,yu借正平之手寫出。」

    禰衡道:「主公何不自寫?」

    我道:「備得字只是可堪入目,上書房乃是重地,這聯上的字一定要好看。好了正平準備筆墨,我要說了。」待禰衡準備好,不一會兒,一張對聯就寫好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主公好聯,好志向。」禰衡念了出來。

    「這不光是我的志向,也是上書房之人都要做到的事。」我說道。「另外,再找人按正平的筆記刻於木板上掛於上書房的房門兩側的立柱上,以jing後人不要忘了當初我等創立上書房之人的志向。」禰衡捧聯告退。次日此聯一出,群臣沸騰,誰不想做個名留清史之人。一時間上書房人人幹勁十足。而軍機處我沒想到什麼好對聯,只能做了一條掛匾上書一條jing語:「兵者,保國安民之利器,出則必傷人,慎之,慎之。」軍隊打仗,不論敵我雙方必然會有死傷,一定要慎用。但是為了不讓手下人失去進去之心,我還做了另兩條掛匾,「犯我大漢天威者,雖遠必誅。」「利劍一出,斬草除根,永絕後患。」以示我對敵人的態度。

    起點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